第B04版:新文学大家王统照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五四”推动下力主文学革命
2012年10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四”推动下力主文学革命
  王统照的长篇小说《黄昏》。
  王统照担任主编的《文学旬刊》(后改名《文学》)。
  鲁迅



  五四的时代潮流,造就了王统照。没有五四,就没有包括他在内的一代学者文人。五四运动造就了一代文人学者最鲜明的精神特征、气质风度,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也是王统照在文学方面发展的动力和起点。王统照的文学生涯,与鲁迅紧密相关,受鲁迅的影响很深。
考入中国大学,广泛接触国外文学名著
  王统照之所以能成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诗人,除了其他方面的原因以外,首先是与五四运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1918年王统照考入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读书。学校课时不多,他主要选修了英、法等国的文学史与戏剧史等少量课程,每周不过到学校三四次,其它时间都在与同学合租的公寓中攻读英文原版文学作品,并从事翻译和写作。在那里,他广泛地接触了英国和其它国家的一些文学名著,从西方文学里吸收了大量的营养,渐渐滋长了改革中国旧文学的思想萌芽,被推选为学报编辑。当年就写了文言长篇小说《苦学共产记》,次年连载于《中国大学学报》第一、二期。在北京读书的第二年,即在二年级的时候,他参加了1919年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参加了天安门前的盛大集会和5月4日“火烧赵家楼”的示威运动。这时,他结识了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

被鲁迅文章吸引,后拜访鲁迅友谊日增
  王统照的文学生涯,与鲁迅先生紧密相关。王统照一生爱读鲁迅的文章,受鲁迅的影响很深,从1913年王统照在济南读书时,就开始受到了鲁迅的影响。《怀旧》是鲁迅在1911年写成的,发表于1913年4月《小说月报》上,署名周逴。当时王统照只有16岁,他对书中的描写刻画倍感新鲜,他认为以前在杂志上看到的小说,“很少有这种引人入胜的文笔”,因此十分喜爱这篇小说。这是他在步入文坛之前,最早接触的鲁迅的作品。
  1918年夏,王统照在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读书。当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狂人日记》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这对王统照影响很大,王统照认为,《狂人日记》这部署名作者为鲁迅的白话文小说,和他之前看到的《怀旧》文言文小说之间,存在一种相同的“魔力”,但仍未确定《怀旧》的作者周逴就是鲁迅,更不知道鲁迅是谁。他在回忆时曾经写道:“鲁迅?哪里来的这么一位怪人,了不起的作者,哪省人?干甚么的?教书先生么?于是逐渐‘查问’,不久就知道是周启明的大哥,日本留学生,在教育部当差等等的事。”这里说的周启明,是指周作人,周作人的大哥是周树人。周树人就是鲁迅。
  1920年12月,鲁迅又发表了《阿Q正传》。是在《晨报》副刊上陆续刊登的,署名巴人,一刊登就引起了王统照的注意。他敏锐地感觉到这篇小说与《狂人日记》之间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认为“从笔调与风格上看,大概是他。”不久后,他证实了作者果然是鲁迅,并从周作人处打听到了鲁迅的住址,开始与鲁迅通信。1920年春,王统照到八道湾拜访鲁迅,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两人交往更多,友谊日增且深厚。王统照曾和外甥丁永志说:“鲁迅的小说、杂文很吸引人,人物栩栩如生,刻画心理适可而止,真是百读不厌。1920年春天,我还是中国大学的学生,我到北京西直门内八道湾他的寓所去拜访他,那时他已40岁左右,而我才23岁,但他热情地接待了我,而且谈笑风生,谈文学,谈思想,有观点,有见解,爱憎分明、勇于创新,给我的印象是‘人胜其文’。”

在“五四”潮流推动下进入创作高潮
  1921年1月,王统照与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瞿世英、蒋百里、叶绍钧、朱希祖、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等12人,发起成立了新文化运动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而艺术”,会员先后有170多人,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宣传新思想,介绍新文化,力主“文学革命”,提倡口语化、大众化的新文学。研究会发表了宣言和简章,并在《民国日报》、《新青年》上相继刊登。这标志着文学革命在中国的开始。1922年7月,王统照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1923年,王统照被推选为文学研究会的书记干事,负责北京分会的会务工作,并主编《文学旬刊》。在北京期间,他把诸城的产业委托给姐夫丁叔言经营,他的学费和各项开支也是由丁叔言来筹措,创办《文学旬刊》所需经费不足,也由丁叔言赞助,同时丁叔言也积极投稿以表支持,他写的诗在《文学旬刊》上发表的就有16首。1924年8月,王统照就任中国大学教授、出版部主任,兼任中法大学讲师。
  在五四潮流的推动下,王统照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热情高涨,他把这种热情倾注在写作中,倾注在他编写的刊物中(如《中国大学学报》、《曙光》、《晨光》、《自由周刊》、《文学旬刊》等)。他写作的体裁广泛,有诗歌,有散文,有杂文,有评论,更多的自然是小说,也有他翻译介绍的西方哲学、艺术作品。据不完全统计,从1919年到1921年,他先后发表了论文14篇,翻译(包括诗歌、小说、戏剧)24篇,诗120余首,创作短篇小说23篇,其它杂文、书信、散文等20余篇。1922年发表五四以来最早的白话长篇小说《一叶》,次年又写出《黄昏》。这两部以反封建为主旨的作品,揭露了绅商地主的罪恶,反映了被欺辱的弱女子的痛苦,曾引起批评界的注意。他钦佩、敬仰鲁迅的思想和创作,他为瞿秋白赴苏联采访送行,1924~1925年间,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来中国,王统照陪同到各地演讲,并为他作翻译。早在泰戈尔访华一年前他就发表过两篇长文介绍和评论泰戈尔的思想和艺术,赞颂他所主张的人类为一整体,应当和睦相处,互相友爱,反对歧视的思想。他关注着素昧平生的文学青年李健吾等人的成长……几乎没有哪一个文化领域中看不到他忙碌的身影,没有哪一个新文化人的重要聚会中看不到他热情的面容。
  他在五四的氛围中迅速地成长,他在时代的激发下喷吐的光和热,使时代的火炬燃烧得更加炽热。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