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新文学大家王统照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出版《山雨》获罪欧洲避难
2012年10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出版《山雨》获罪欧洲避难
  王统照在古罗马斗兽场前留影。
  王统照的小说《山雨》封面。 资料图片
  王统照在青岛创办的文学刊物《青潮》创刊号。 资料图片



  王统照是以探讨人生问题开始小说创作的。1933年9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发行其代表作《山雨》。《山雨》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王统照通过作品鞭挞着黑暗的社会,呼唤着山雨——社会变革的到来。由于这本书的革命意义,国民党反动派下令禁止发售,强令修改,并把王统照作为一个“危险人物”列入了黑名单。为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王统照暂去欧洲。
以探讨人生问题开始小说创作
  1926年,因母亲久病不愈,王统照遂辞去中国大学教授职务,返回诸城相州守候护理。爱子久不在身边,母亲朝思暮想,终于盼得儿子归来,但自己已是病体难支了。母子二人千言万语无从谈起,只有泪水横流。作为独子,王统照这些年很少在家陪伴历尽辛酸的母亲,心中自有说不尽的愧疚,但是,眼下母亲的病情已经危在旦夕,医生也无能为力。
  母亲病逝后,王统照带着儿子迁居青岛,住观海二路四十九号。在青岛期间,王统照曾于1929年9月编辑、出版了青岛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期物《青潮》。《青潮》的出版,开拓了青岛新文学的园地,为此王统照费尽了心血,在创刊号上,王统照写了《我们的意思——代创刊词》,其中说:“我们想借助文艺的力量来表达思想,在天风海浪的浩荡中,迸跃出这无力的一线青潮。”他不仅为文学青年修改文稿,校改翻译,而且自己深夜疾书,写出了《刀柄》、《火城》两部短篇小说。在青期间,他创作了诗集《这时代》和《夜行集》。散文方面,出版了《青纱帐》散文集。1931年他又赴东北短期教书并游历,将沿途见闻和东北危亡的深切感受写成报告文学集《北国之春》,反映了二三十年代北方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觉醒,风格深厚、沉郁,表明他在思想和创作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期间他还出版有长篇小说《一叶》、《黄昏》,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霜痕》,诗文集《童心》等。王统照是以探讨人生问题开始小说创作的,较早的小说表现了“美”和“爱”的思想,描写青年男女的苦闷,笔调清新,富于主观抒情色彩。有些作品则反映下层人民的不幸生活,具有现实主义倾向。
鞭挞黑暗社会,被列为“危险人物”
  1932年,王统照集中主要精力写作长篇小说《山雨》。“除了吃饭和会客,几乎整日都在‘书房’里写作,到年底完成了初稿。”1933年9月《山雨》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发行。《山雨》深刻揭露了当时北方农村受军阀的横征暴敛,兵匪的劫掠蹂躏,地主豪绅的剥削压迫,民不聊生的痛苦现状,社会的动荡不安,有力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下的民族危机。《山雨》是王统照的代表作。
  《山雨》有两个版本,1933年由开明书店出版的版本原有二十八章。由于这本书的革命意义,触犯了国民党反动派,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以其“颇含阶级斗争意识……予以警告,勒令禁止发行”。国民党反动派把王统照作为一个“危险人物”列入了黑名单。
  王统照本来不同意修改,但因书店经济损失很大,只好将后两章砍掉,才得以再版,所以再版的版本只有二十六章。《山雨》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评论家的好评。文艺界给予高度评价。茅盾立即化名东方未明撰写书评,他认为《山雨》这部长篇小说“在目前的文坛上是应当引人注意的著作”。作家吴伯萧则把《子夜》、《山雨》同时出版的1933年誉为“山雨子夜”年。他说,《山雨》和茅盾的代表作《子夜》,一写农村的破产,一写城市民族资产阶级的败落,犹如“双峰并峙”。
  《山雨》是王统照心血的结晶,也是他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的控诉,是为在痛苦中挣扎的劳苦大众鸣不平的呐喊之作。
  在谈到《山雨》的创作时他说:“当年祖国的山河惨遭蹂躏,那时‘九一八’‘一·二八’战争相继发生,日本侵略者强占了我国东北,青岛也成了日本侵略势力猖狂地区。那时候,我在这小楼上常常看到大海怒涛滚滚,浊浪排空,在北风呼啸的天气里,衣服褴褛的穷人流浪在街头,侵略者的水兵酗酒行凶,国民党的警车横冲直撞……就在这‘国破山河在,春城草木深’的时刻,我动手创作了‘山雨’……”
躲避国民党迫害 筹措资金去欧洲
  为了暂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王统照决定去欧洲。1934年初回到故乡相州,想变卖田地作为去欧洲的费用,但急切中卖不出去。所以又急促来到潍县找姐姐、姐夫求援,商借银洋。姐姐和姐夫都很支持王统照的决定,丁叔言出面在亲友中暂借了一部分现金,交给了王统照。关于资金的筹措,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王统照的妻子孟昭兰帮了他大忙。孟昭兰,过门时,什么嫁妆也没带,只挎着个黄绸包袱,跟随一个贴身丫环。
  当时,王统照正筹措出国,自青岛回到故乡家中,沉闷不语,孟昭兰便问其情由。经过几番问询,王统照方告知详情。对《山雨》出版为丈夫招致的祸端,孟昭兰已有耳闻,并为他的安全惴惴不安。得知丈夫为出国之事忧心,便慨然表示支持,并叮嘱路途中要谨慎小心,一路平安。这时,王统照方说出路费不足,回乡卖地也无济于事。孟昭兰问需要多少,王统照说大约十万大洋。孟昭兰问何时用,统照说原打算如资费齐备近几天可启程。孟昭兰笑道:“我全包了,保你不误时程。”
  第二天,孟昭兰从包袱中取出一张专用笺纸,为王统照写了一个便条,让他到青岛瑞蚨祥分店找资方代理人取银。王统照一到那里,代理人见了孟昭兰手笔,见是东家来了,忙盛情接待,并好言相对,说带这么多银两,路途中显眼不安全,不如去上海瑞蚨祥分店,或以支票或兑以外券,既安全又稳妥。这时,王统照才恍然大悟,这几处“祥”字号的绸布分店原来是妻子的陪嫁之资呀。
  1934年3月7日,王统照怀着对妻子的敬爱和钦佩之情,依依惜别,乘船由青岛去沪,臧克家、吴伯萧亲自送到码头。3月12日,王统照到上海瑞蚨祥分店办理了外币支票后,在沪文化名人好友十几人,又为王统照旅欧设宴饯行,次日午后,踏上了去欧洲的邮船。王统照通英语和德语,在多数国家交流起来没有问题。一路走来,他并不是只是游览,而更注重的是考察研究,从他的游记中可看出不管走到哪里,他都对那里的教育、就业、文化等情况认真调查研究,研究当地的文学艺术。游历了德国、荷兰后,又到波兰和苏联参观访问,并作诗《九月风》歌颂波兰人民的自由独立运动。在苏联,他曾秘密访问列宁格勒。最后他来到伦敦,在那里的图书馆阅读、抄录资料,准备回国后翻译,介绍到中国来。他在伦敦居住了三个多月,研究英国古典诗歌,考察英国实业教育。后来王统照又到爱丁堡参加了万国笔会,一路上他坚持写作,这一次旅行归来后写下了《欧游散记》及部分诗歌并汇集出版。
  1935年3月,王统照结束了长达一年的欧洲之行,乘船回国,从上海登陆,又乘火车至济南看望了他的岳父孟老先生,然后来到潍县看望姐姐姐夫,小住数日,畅谈了他旅欧的各种见闻,给他们看他旅欧期间所写的诗歌、散文,一家人都非常高兴,他与姐夫爱好相同,知音人听话偏长,一直畅谈到深夜。旅欧归国后王统照又回到青岛,与老舍、洪深、吴伯萧、孟超、臧克家等一起创办了《避暑录话》周刊。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