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日寇占领青岛后,以“没收”住宅和全部家产相要挟,企图迫使王统照返回青岛。他誓不返青为日寇服务。在祖国危亡的关头,体弱多病的王统照是一个勇猛的斗士,他用笔做武器,唤起民众杀敌卫国。“一江春水红遍了两岸,为民族,为我们的苦难者,我们还将一江血水还报敌人!”这就是《上海战歌》中的句子,是王统照面对敌人发出的怒吼! 为抗日救亡奔走,誓不为日寇服务 1936年7月,王统照去上海出任大型期刊《文学》杂志主编。不久,中国文艺家协会在上海召开成立大会,王统照是34个发起人之一,并被选为九人理事会成员。同年10月,王统照在上海积极参加了文艺界爱国救亡和争取言论自由的民主运动,10月1日,与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林语堂、谢冰心等21人签名发表《文艺界同仁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这个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中国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初步建成。此后,王统照为抗日救亡而奔走呼号,发表了大量充满爱国热情的诗歌、散文。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王统照非常悲痛,亲自前往送葬,并编辑了文学月刊纪念鲁迅专号。是年,出版散文集《青纱帐》、诗集《夜行集》及长篇小说《春花》等。1937年6月编辑出版《王统照短篇小说集》。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日寇占领青岛后,以没收其住宅和全部家产相要挟,企图迫使王统照返回青岛。但他以民族大义为重,誓不返青为日寇服务。日寇恼羞成怒,侵占了其房屋,没收了其财产,并将他积累了半生的藏书损毁殆尽。这使他非常痛心,但他毫不畏惧,毅然回青岛把全家接往上海。 这一段时间里,他与茅盾、巴金等人冒着生命危险继续从事文学活动。他们白天出去参加集会,调查战况,晚上在灯下秉笔直书,撰写抗战诗文。期间,他在《烽火》杂志上发表了《上海战歌》等诗。同时,还应邀到广播电台和一些大学发表演说,呼吁以文艺这个武器进行抗日斗争。 1937年末,上海沦陷。王统照坚持留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成为为数不多的留下来坚持斗争的作家之一。他携全家迁往法租界居住,并改名王恂如,此后,他边工作边从事抗战文学创作,时间长达7年。1938年,他在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后被聘为国立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同时为《大英夜报》编副刊《七月》;为《文汇报》副刊《世纪风》写稿。1941年12月8日上午,日军冲进上海租界,王统照为学生上了最后一课,要求学生“要有志气,要有冲破黑暗的精神”。不久,他应聘到开明书店上海编辑部担任编辑。在上海的几年,一家人靠王统照微薄的收入生活十分困难。但王统照仍继续坚持战斗,他参加了“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并和郭沫若、郑振铎、巴金、田汉等11人被选为临时执行委员,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他不断地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文,鼓舞群众奋起抗日,打击敌人。1938年4月,他的抗战诗集《横吹集》出版,1940年4月又出版了抗战诗集《江南曲》。 几无经济来源,被迫赋诗别友离沪 到了1944年7月,作为作家的王统照主要收入的稿酬和版权已基本断绝。他虽然担任开明书店的编辑,但由于开明书店的经理张锡琛被日本特务逮捕,工资也难以发出,因此全家和一起来上海避难的姐姐和她的孩子们的经济来源几乎完全断绝,生活已十分困难,只能吃苞米面、豆腐渣勉强度日。郑振铎托人买到平价大米,送来一袋,王统照还叫妻子送一部分给姐姐一家。郑振铎在回忆文章中谈到了当年在上海王统照生活的艰难:“在上海编辑《文学》的时候,好像是他一生里最为怫郁的时代,他要应付一切琐碎的编辑事务,还要准备着敌人不意的袭击。编辑部有一个铁门,那门是常常拉上,而且是加了锁的。他的生活也很困苦,收入戋戋,常和我们一同吃着烤地瓜当一顿午饭,就在这样困难的时期,他对他所负责的编辑工作是坚持到底的,是一丝不苟地担任起全部责任。”这一段时间,他的心境不太好,常常想起老家的事,或许是对母亲和故乡人的怀念吧,“他老是说着他山东老家的故事,老是说着他先代的遗闻轶事。我们那时私下里说他道:‘剑三老了!’的确,他似乎是比我,或年纪相仿的朋友们老得多。他很瘦弱,常常咳嗽,却诊查不出什么病,他开始有些气喘,晚上失眠,有时要坐到天明,因为一躺下去就会喘得厉害。”当时大儿子济诚已进入武汉大学读书,在生活没法维持的情况下,王统照决定让妻子和姐姐带着孩子们先回山东,自己一个人留在上海和文艺界的朋友们坚持战斗。 到了1945年,日伪对在上海的进步作家进行迫害,甚至暗杀,王统照在上海已无法生存,被迫赋诗别友,孤身一人装扮成南北贸易的行商,穿一身灰蓝色的旧长衫,提一只装几件旧衣服的小藤箱,悄悄地回到了山东。本来诸城老家是可以落脚的,但因为怕地方太小,他的名声又太大,易于引起日伪爪牙的注意以至招来迫害。所以,王统照先来到了潍县暂住,秘不外传,过了两个月左右,打听到青岛已无太大危险,才秘密转移到事先在青岛齐东路赁下的一间顶楼。日本投降后,王统照才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青岛观海二路四十九号他自己的住宅。1945年12月,青岛《民言报》创办副刊《潮音》,他被聘为主编。至1946年3月24日停刊,总共出刊29期。在王统照的精心耕耘下,《潮音》为青岛的文学发展带来了新的高潮,许多全国知名文人,如郑振铎、郭绍虞、丰子恺、徐中玉等,都有不少作品发表。 ◎相关链接 为母校写校歌 王统照对母校相州王氏私立学堂怀有深情。1936年,在上海担任大型文艺刊物《文学》主编的王统照回乡探亲,还专门向母校的师生作了一个多小时题为“学生”的演讲。他还为母校写了校歌: “明白事理,学习技能,中华积病弱为穷。 身体劳动,精神朴诚,做人救国在于功,大家力合心同。 衔土的蚁,酿蜜的蜂,你我他,做一个新儿童,做一个新儿童。 快乐融融,春日的风筝!春日的风筝!” 也就是在这一年,他还为母校师生们收集的民间故事写了序,汇集推荐给出版社出版。他在这本《山东民间故事》序言中说:“去年由外国归来,以偶然的机会到乡下去住了半个月。一天清早,我的侄子志坚(他是我故乡的小学的校长)抱了一包小学生的抄本给我看。他说:‘小学中练习国语的写作,就出题目上便不容易,不是敷衍应景,就是过于呆板无味,引不起孩子们的兴趣,我与各位先生从去年秋间想出了这个办法,教高级生搜集地方上的故事、俗语、歌谣、谜语,详记出来,既可以保存,又便于他们写国语的练习……这都是学校中五六年级的学生写的……’我在30年前读书时的书房纸窗下,将薄薄的小本子看了十多篇,向着窗外呆想。这些故事在30年前我就听过不少……现在三十几个年头去了,想不到把忘尽的故事在他们的笔下温回了旧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