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国初期,文化建设也同其它方面一样,一切要从头做起。作为新中国首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省文化局局长的王统照肩上的担子很重。1957年王统照带病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时心脏病猝发,被送到医院。11月29日5时病逝,享年60岁。 在山东大学任教,支持学生爱国游行 1946年2月,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王统照被聘为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在山东大学任教期间,由于教学认真,一丝不苟,深受学生爱戴。1947年5月,学生发动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青岛市以山东大学为骨干的学生们也组织了游行示威,山东大学的某些领导对此横加指责、百般阻挠。王统照挺身而出,在辩论大会上旗帜鲜明地公开宣布:“学生们的行动是爱国行动”,他振臂高呼:“国无宁日,谈何学习!”“同学们!我坚决做你们的有力后盾!”6月2日,游行队伍浩浩荡荡通过青岛市区,高呼口号。事后,学生们的爱国行动遭到了镇压,学生领袖被开除。王统照也因此触怒了国民党当局,被学校解聘。同年,王统照出版小说集《银龙集》。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了,王统照又被山东大学聘为中文系主任,他愉快地重返校园,为人民执教鞭。他喜爱学生,对教学认真负责,恨不得把全身的本领或他所知道的一切,全都要教给他们。当然最重要的还在于教导他们明辨是非,分清敌我,走上革命的道路。因此学生都很爱戴他。7月2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他应邀参加会议,并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和文协理事。 1950年,王统照赴济南,就任山东省文教厅副厅长、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1951年,王统照被选为山东省文联主席,同年被任命为山东省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后来又任民盟中央委员及济南市主任委员。1953年9月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2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文联委员会委员。1954年当选为全国第一届人大代表。
改编地方戏曲,精心指导《李二嫂改嫁》 建国初期,文化建设也同其他方面一样,一切要从头做起。作为新中国首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省文化局局长的王统照肩上的担子太重了:要从全省各地抽调精兵强将组建文化局机关;要筹备召开全省首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要筹建剧团、电影放映队伍及一些必要的单位;要组织全省调演等,千头万绪,哪一项也少不了,哪一项也没有现成的经验,都得从头开始。不久,又开展了“三反”运动,在运动中,王统照从不感情用事,更不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去整人,相反他对利用运动整人的人很反感,在运动中,机关干部给领导提意见,提的意见不少,可没有一个人给他们的局长提,往往是给别的领导提意见时还以对比的方式赞扬王统照。 “三反”运动一结束,王统照便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好文艺创作上,地方戏曲他重点抓了吕剧,让省吕剧团改选旧剧目,先后改了《井台会》、《小姑贤》、《拾玉镯》、《姊妹易嫁》等,同时,他特别重视抓好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剧目,《李二嫂改嫁》就是在他全力领导和精心指导下的成果。这个戏原是工农作家王安友的小说处女作,改成吕剧后排演过,但很不成熟,可王统照却认准了这个戏而且抓住不放。他集中力量来搞这个戏,特调来创作骨干重写剧本,又从潍坊文工团调来尚之四担任这个戏的导演。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认为吕剧是戏曲,文工团是唱歌跳舞的,从潍坊文工团调尚之四来,他又不是搞戏曲的,调来干吕剧团副团长兼导演能行吗?不光这一件事,王统照还支持尚之四从潍坊选调郎咸芬来演主角,当时大多数人不理解并为之担心,可是不久,尚之四就组织几个从文工团选来的演员进行基本功训练,时间不长就掌握了一些基本要领。尚之四又善于虚心请教别人,这个戏在排练过程中王统照一直盯着。就在这一个时期他身体过劳,病情也加重了,同志们劝他只看主要场次,可他坚持看全场,看完后还要参加座谈会,听完大家的意见,他最后再谈意见。1954年,山东省组织了一个相当庞大的代表团去上海参加华东地区戏曲会演,王统照的身体已经劳累到瘦弱不堪的地步,但他还是亲自担任团长,带队去上海。恰恰在这时他又接到去北京开会的通知,他先到北京开完会又赶到了上海,会演结束时大会传来喜讯:山东省凡参赛的节目全部获奖,《李二嫂改嫁》获得全项奖!一下子轰动了上海,轰动了全国!各省市纷纷邀请去演出,几个电影厂也争着来要求拍电影,可是,当山东代表团的同志们载誉而归的时候,王统照却病倒了,住进了上海医院,一直住了半年才回济南。 逝世后陈毅写诗悼念 1957年王统照带病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时心脏病猝发,被送到医院。11月29日5时病逝,享年60岁,遗体安葬于济南。 王统照逝世后,山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人送的挽联上写着:“文艺老战士,党的好朋友”。他的生前好友老舍、叶圣陶、郑振铎、臧克家、刘白羽等都写了悼念文章。陈毅元帅更是饱蘸深情地写下了《剑三今何在》一诗表示悼念。他在1958年4月12日写了《剑三今何在》一诗,倾诉他们之间的情谊和交往,高度评价了挚友王统照的人品和文品。诗前还写了一个小序:“前闻王统照先生逝世,不胜悼惜。倾读《诗刊》二月号载有剑三赠我诗,生前并未寄我,读后更增悼念。为此赋《剑三今何在》以报之。 剑三今何在?墓木将拱草深盖。四十年来风云急,书生本色能自爱。 剑三今何在?忆昔北京共文会。君说文艺为人生,我说革命无例外。 剑三今何在?爱国篇章寄深慨。一叶童心我喜读,评君雕琢君不怪。 剑三今何在?济南重逢喜望外。龙洞共读元丰碑,越南大捷祝酒再。 剑三今何在?文学史上占席位。只以点滴献人民,莫言全能永不坏。 陈毅在诗后自注:“1954年夏,与剑三重逢于济南,别来已三十年。同游龙洞,共读宋元丰碑,突闻越南奠边府大捷,彼此大喜,举杯为祝。” 记得臧克家还健在的时候,诸城曾有人提议为他建一个纪念馆,臧老听说后坚决不同意,说“要建也得先建王统照的”。近几年,诸城市委、市政府重修在相州镇的王统照故居,同时,王统照的生平事迹也在新建的“诸城名人馆”中陈列,以纪念这位中国新文化运动史上的泰斗,山东省文化事业的奠基人。 本期图片 马新义提供(署名除外) 部分资料来源于丁永志回忆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