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潍坊新闻·城事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黄昏恋调查
 
标题导航
我市社区全面完成优化调整
2012年10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市社区全面完成优化调整
◎城市社区由428个调整为233个,布局不再犬牙交错 ◎农村社区形成两公里/半小时生活圈,方便百姓办事
  潍坊城区社区分布图一角。 本报记者 臧岳 摄
  奎文区东关街道中和园社区的居民们正在看社区“全家福”的照片。 本报记者 张驰 摄



  从2007年开始,我市着手开始城市社区优化调整,调整本着方便社区居民生活、办事的原则,尽量减少以前社区之间布局犬牙交错等问题。同时,配备和完善社区各项服务职能。目前,我市城市社区从原来的428个优化调整为233个;农村则共建设成972个社区并配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如今,我市1205个城市和农村社区已规划建设完成,实现了全市范围内的全覆盖,农村社区形成“2公里/半小时”生活圈,老百姓办事方便,所有社区服务中心全面进入良好运转状态,今后也会根据当地特点保持动态调整。

优化调整是发展需要
  对于社区优化调整,10月21日,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科科长刘兆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历史发展的需要。刘兆祥介绍说,当前,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加快,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正在发生着变化,城市社区日益成为社会管理的重心和改善民生的依托。
  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面临着新的要求,首先是工作对象发生了变化,城镇人口迅速膨胀、队伍越来越庞大,生活着数以万计的低保人口、下岗失业人员和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流动人口等特殊社会群体。其次,居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服务需求呈多样性增长,这就要求社区居民委员会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要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满足居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在农村,农村社区建设充分考虑到农村既是生活单元又是生产单元,立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探索出既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又符合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的建设方式。“多村一社区”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立足了实际,社区建设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在察民情、解民困、化民怨、聚民心、汇民智等工作思路下,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1205个社区块状分布
  “从我市目前社区分布图上可以看到,我市的社区建设在遵循当地实际情况的同时,基本形成了块状分布,这样,极大地方便了附近同一个社区居民办事。”对于我市社区建设的空间架构,刘兆祥觉得还是足够科学的。
  刘兆祥说,城市社区优化调整过程中,以主要干道和街、路、巷、河为界,以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为纽带,进行了整块调整和划定社区,社区基本呈网格状分布,最终,我市成功地将全市城市社区由428个优化调整为233个。这些社区平均规模达到3000户、10000人,形成了无缝隙、全覆盖、整齐划一的社区地域和空间架构体系。
  在我市的广大农村,原来是没有社区的,农村从2009年开始建设社区服务中心,目前已经建设972个,实现了我市所有农村全覆盖。农村社区遵循地域相近、规模适度、利于资源整合、方便群众生活的原则,以2公里为半径,农民步行前往社区服务中心大体控制在30分钟以内为原则,将5-8个村庄规划为一个社区,选择一个基础设施完备、交通便利、班子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的村作为中心村,形成“2公里/半小时”农村社区服务圈。
  应该说,农村社区的建设,打破了原来我市区位地图中所能看到的那种“犬牙交错”的情况,基本以条块形状进行划分。
改制中保障村民利益
  无论是城市社区优化调整,还是新建农村社区,我市都注重了社区运转的管理体制探索、制度创新、信息化保障等建设。比如,在我市的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资产的改制实现了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转型。改制之前,农村是村集体经济,村委承担着管理和经济发展两个职能,有时候发展起来就感觉局促、掣肘。如今,农村社区实行资产改制,改制后,原有村一级的组织社会管理职能全部纳入社区服务中心。而在经济发展方面,成立了改制后的股份合作集体资产管理形式,专注于经济发展。
  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以资产量化、股权设置、股权界定、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开始推行,建立了经济组织,承担起经济管理职能,建立责权明确、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集体经济产权制度,实现了原有村内资源变资本、村民变股东。随着原有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原有集体经济的保值、增值有了保障,变成股民的原有村民,也就在利益分配方面有了保障。
现代社工制度进社区
  逐步壮大起来的社区居民委员会,除承担大量的治安、卫生、计生、就业、低保、文体等公共服务事项外,还要承担社区矫正、流动人口管理、社区消防、商业维权、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家政服务等新任务。因此,推动社区服务模式转型立足于制度创新。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开始建立并健全,以保证对社区全体成员的全员管理和无缝隙服务。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和民生服务的舞台得以拓宽,现代社工制度被引入社区,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才队伍有了培养、选拔、使用、流动、评价、激励等制度,社区开始配备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区志愿者注册渐多,一批社会力量开始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随着社区的壮大,社区从人员、服务项目、服务职能等方面都多了起来,所以,社区开始扩大居民自治组织,培育发展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的社会组织。
  据了解,规模小、资金少的社区社会组织,得以降低登记标准,简化登记程序,实行登记与备案相结合的办法,可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成立,不再需要挂靠主管单位。
完善信息化管理服务
  在社区服务中心,信息化又提升了社区转型发展的水平。为更好地为居民服务,我市将2012年确定为社区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年,规范完善社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社区安装使用率达到100%,努力推动社区管理服务向现代转型。
  依托互联网,一批社区门户网站、虚拟社区、社区QQ群等逐渐建设壮大起来,社区设立政策法规、办事指南、投诉信箱、我要找民政等多项栏目,架起社区与居民、居民与居民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社区信息化加强了居民间的互动交流,畅通了民意诉求表达渠道,及时了解社情民意,解决困难,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潍坊“12343民生万事通”也进驻社区,建立起便民服务网点,社区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得以提高,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多样化服务。
           本报记者 臧岳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