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日本人的游踪谍影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黄昏恋调查
 
标题导航
短暂驻留,原为陈家珍藏来
2012年10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短暂驻留,原为陈家珍藏来
  →在中国旅行的德富苏峰(坐者左一)。
  ←德富苏峰撰写《必胜国民读本》,教唆民众、军国主义者,进行垂死一搏。
  ↑日本著名作家、记者德富苏峰。



  德富苏峰与其弟德富芦花,同样是日本著名作家,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德富芦花一贯反对战争,主张和平,中年后的德富苏峰却满脑子军国主义思想,极力支持日本的侵略政策。二战结束后,有日本近代第二大思想家之称的德富苏峰,被国际法庭列为“A级战犯”嫌疑人。这位作家曾两次到中国,路过潍县时,没有留下优美的文字,只是觊觎这里的文物珍品。

垂涎陈家藏万印,寻访未遇失望而去
  1917年12月1日下午三点半,潍县火车站走出几个日本人,他们是来中国旅行的日本著名作家、记者德富苏峰,秘书山崎猛,国民日报记者玉生武四郎等。
  这次旅行,他们先于9月15日抵汉城,经我国东三省入关,游历天津、北京、汉口、南京、上海等地后进入山东。经曲阜、泰安、济南、博山一路走来,潍县是他们在山东的第五站。
  离开济南踏上东去的旅途时,德富苏峰就有“却望并州是故乡”的感觉。在他眼中,胶济铁路“就像是满铁的一个分线,沿线各个重要城镇、车站,站长都安排了满铁的人”,“我们曾经受不了津浦线的做法,来到这里心情好多了”。这个地道的中国通,引用唐代著名诗人贾岛的诗句,表达其洋洋得意之情。
  抵潍后,德富苏峰立即去陈家拜访。“陈先生的上代是道光年间的吏部尚书,他收藏的铜器在同好中非常有名。我为了一睹铜印,特地绕路前去拜访他。陈先生家素来被称为万印楼,据说现在一个也没有了,那些印都被运到了北京。但是他有宋版的小字体《周易》、《诗经》、《左传》,而且也许因为又是潍县知县的缘故,他还有很多郑板桥的书画。”
  德富苏峰笔下的陈先生,是清代金石学家、收藏家陈介祺的后人。“吏部尚书”,是指陈介祺的父亲陈官俊。清道光年间,陈官俊曾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陈介祺生于1813年,卒于1884年。按此推断,“陈先生”应当是陈介祺之孙。
  据记载,清末民初,潍县陈家没有任过潍县知县的;陈介祺先是将号称万印的7000多方古印传给长子陈厚钟,陈厚钟1871年早于父亲病逝,其长子陈阜成为爷爷陈介祺的助手。陈阜曾任过潍县商会总办,“潍县知县”极有可能是“潍县商会总办”之误。如此说来,德富苏峰所拜见的便是陈阜,当时陈阜已年近七旬。
  1914年一战爆发后,日军悍然入侵,与德军争夺胶州湾和胶济铁路。为躲避战祸,陈阜的儿子携带“万印”迁居天津,年迈的陈阜留守潍县。
  没有一睹“万印”真面目,德富苏峰大为失望。聊以自慰的是,他在陈阜家欣赏到了郑板桥的一批书画真迹和古铜、陶器。
  “如果和外面店铺里的那些赝品比较一下的话,他收藏的书画自有一股盖不住的真气。他收藏的器皿里面,有周朝的钟等古铜器、陶器之类。”德富苏峰感叹:“他的东西,真是有前来一看的价值。”
小镇坊子受礼遇,日军司令设宴招待
  寻访珍藏未遇,德富苏峰没有在潍县久留,晚上七点多,他们赶到了坊子。在坊子,德富苏峰受到了青岛守备队司令官向西兵库的盛情接待。
  “一到坊子,我们就被当地的官民簇拥着来到了为我们设的晚宴上”,记到此事,德富苏峰很是得意,“也许说是酒宴更贴切一些。我不能喝酒,头脑一直很清醒,同时应酬着大家的热情。坊子车站站长五城先生是我的同乡兼后辈,驻守坊子的司令官向西少将我不认识,他曾留学德国,他所讲的新知识还是很有可听之处的。”
  向西兵库是青岛守备队的第二任司令官,时年49岁,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四期生,是比当时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潍县人杨祖德低一级的学弟。向西兵库26岁参加中日甲午战争,33岁赴中国东北参加日俄战争,曾任日本陆军步兵学校教育部长,与德富苏峰一样,也是个地道的中国通。
  “在这次旅行中,还一直没有参加过日本式的宴会,这次是第一次。”得到少将司令官的款待,54岁的德富苏峰似乎有些受宠若惊。
  宴会地点与德富苏峰住宿的房间仅一墙之隔。同来的山崎猛、玉生武四郎与陪同者推杯换盏,余兴未尽,德富苏峰不胜酒力,先行退席。“回到住处,很快就熟睡过去。宴会什么时候散的,我一点也不知道,也不知道这晚下了一场雨。”
  这天是农历十月十七,小雪已过,离大雪还有七天,却还飘着冷雨。12月2日凌晨五点,天还漆黑,德富苏峰就披衣起身,在灯下写游记。写完11月29日在济南参观的一段,他匆匆吃过早饭,与同伴乘最早的一班列车赶往青岛。
  德富苏峰每一天的游记,都是在凌晨五六点钟完成。记录潍县之行的文字,是12月4日在青岛于“旭日海上闪烁升起之时”搁笔的。
◎相关链接
疯狂鼓吹侵略扩张 二战结束获罪被拘
  德富苏峰(1863-1957),本名德富猪一郎,日本著名作家、记者、历史学家和评论家,是著名文学家德富芦花之兄。德富苏峰幼时接受汉学训练,习读唐诗以及《大学》、《论语》等,入学后始习以儒学为主的汉学。1882年,年仅19岁的德富苏峰开设大江义塾,希图以私塾为教育机构来传授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知识,以求达到启蒙民众的目的。21岁发表《论明治二十三年以后政治家的资格》,引起重视;23岁时出版专著《将来之日本》,翌年创立民友社,创办《国民之友》杂志,反对藩阀政治,宣传民权、民主思想,呼吁构建近代市民社会秩序。
  然而,步入中年的德富苏峰思想发生了剧变。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随即发表《征讨清国的真实意义》,出版《大日本膨胀论》,鼓吹甲午战争是“膨胀的日本实行膨胀实践的最好时机”。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德富苏峰积极支持日本军部的侵略政策,利用报刊向青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德富苏峰更是成为积极鼓吹军国主义的马前卒。1939年初,他出版《昭和国民读本》,以此教化民众,使其盲从战争;1942年,出任大日本言论报国会、大日本文学报国会会长,出版《满洲建国读本》;1943年获日本“文化勋章”,当选为帝国艺术会会员,兼任东亚调查会会长;1944年,又炮制出《必胜国民读本》,教唆民众、军国主义者垂死一搏。日本投降后,有着日本近代第二大思想家之称的德富苏峰,被国际法庭列为“A级战犯”嫌疑人,拘禁家中听候处理,1947年解除拘禁。德富苏峰曾于1906年、1917年两次到中国游历,著有《中国漫游记》、《七十八日游记》。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