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黄昏恋调查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日本人建造的坊子神社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坊子民政署豪华气派,环境宜人;日本人居住区拓展迅速,“人丁兴旺”;大街上日本人店铺比比皆是,生意兴隆;日商经营的煤矿新矿区煤堆如山,轻便铁道正在铺设;日本小学校舍整齐,教学有序……在胶济铁路线日军守备队的大本营坊子,泉对信之助看到的都是其“大日本帝国”的所谓“功绩”。 坊子神社规模宏大,足有高密神社的三倍 9月9日傍晚时分,列车停靠坊子车站。黄昏中,三三两两的旅客,背负沉重物品的苦力,一个个行色匆匆,泉对信之助与K站长来到车站附近的旅馆住下。 夜间,泉对信之助突然醒来,刚到午夜两点。尽管一天的旅行有些劳累,但泉对信之助怎么也睡不浓,3点多钟又醒。一路所感所思反复在脑海中纠缠,迷迷糊糊进入梦乡,再睁眼时已过7点。 院子里茂密的洋槐树遮蔽了晨光,泉对信之助推窗望去,只见天色阴暗,雾气蒙蒙。K站长已经散步去了。泉对信之助在蒲团上静坐了一会儿,快到8点,见K站长还没有回来,便先到餐厅要了一杯酸梅汤,边喝边等。 一会儿,K站长回来,泉对信之助见他头发整齐又漂亮,下巴也刮得精光的,显然是刚刚剃过。K站长告诉他,早上散步到了茂林街(今一马路),一家理发店已经开门了。见天色还早,便进去理了发刮了脸,“那个戴金丝边眼镜的店主收了25钱”。钱是当时日本的货币单位,此时日本军人的伙食费大约是一天10到15钱。 饭后,两人直赴坊子民政署。坊子民政署是日本在胶济沿线城镇设立的行政管理机构之一,负责管理胶济铁路线从胶州至张店(不含)区段的民政事务。 途中,他们路过日本人建造的坊子神社。在一片开阔的地上,种植着排排洋槐树,神社大殿矗立其间,整个神社的面积是高密神社的3倍还多。 神社门前的鸟居,也比高密神社门前的更为高大。鸟居附近的一块碑上,镌刻着建造神社捐献者的名单,都是在坊子居住的日本人。捐款最多的达一千日元,相当于日本一名陆军大将五六个月的工资。 坊子神社“规模宏大,气势不凡”,泉对信之助心情“好了许多”。 小镇到处是日本人,数量过千仅次于青岛 簇新的二层小楼,绿树与红瓦交相辉映。来到坊子民政署,见到在事务室门口迎接他们的人,泉对信之助感觉有些面熟,却叫不上他的名字。 这人引他们进入里间,泉对信之助熟识的小野课长起身相迎。小野曾多次到过青岛民政署,但泉对信之助是第一次到坊子。大家寒暄落座,泉对信之助环顾室内,房间宽阔气派,桌椅华丽,听说这些都是当时德国人配置的。小野身后的书橱中,摆放着满铁以及青岛守备军编印的各类关于中国的调查书籍资料。窗外,碗口粗的洋槐树枝繁叶茂。“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定能够长寿”,泉对信之助暗想。 对于坊子的情况,泉对信之助基本了解。坊子民政署统计资料显示,坊子附属地内外的日本居民有399户、1600多人。在胶济铁路沿线的城镇中,除了青岛,坊子居住的日本人是最多的。在这1600多人中,以家族式居住的占大多数,单身居住的官吏、教员以及普通职员有260多人,还有艺妓等所谓“特殊妇女”49人。 以家族而居的日本人,多数经商开店。在坊子民政署的调查中,列入的职业多达50多种,诸如杂货店、饮食店、旅馆、药材店、服装店、烟草店、书屋、照相馆、水果店、牛肉店、鸡肉店、豆腐店、洋酒店、煤炭公司、木材公司、钟表修理店、理发店、浴池、按摩店、牙科以及艺妓服务业等等。坊子主要街道上,日本的店铺比比皆是,经营项目无所不包。 小野陪他们来到署长室,林署长身穿格子花纹的和服接待他们。先前听小野介绍,林署长大病初愈,两人没有在署长室久坐,便辞别林署长,赶往坊子煤矿。 这里最早开发的旧炭矿,已经是一片破败:满地杂草丛生,残存的房屋顶漏墙毁,门缺窗无。日军占领之初,运来大型设备,想在这里挖出富矿。不料勘查有误,越采煤层越薄,最后只得放弃。在西炭矿,则是另一番景象:矿区围墙内,波斯菊、凤仙花开得正盛,一条通往铁路主线的轻便铁道在铺设中,十多个工人忙着架设铁路桥。另一边的炭场,乌黑的煤堆成了小山。
乘坐车轿游览街区 初觉尴尬转而得意 午后,泉对信之助和K站长乘坐坊子民政署备好的车轿,游览坊子街区。车轿从民政署驶出不久,天主教堂高耸的尖塔便映入眼帘。渐行渐近,规模宏大的坊子天主教堂,又引起了泉对信之助的羡慕和嫉妒。 “在足有400坪的院落里,洋槐树随处可见,教堂红瓦屋顶上矗立着白色的十字架。这座美国人建立的教堂,附设有学校等,有20多名中国女子在这里接受教育”。“坪”是日本的面积单位,1坪约等于3.3平方米。泉对信之助所记400坪合1300多平方米,应当是教堂当时的规模。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坊子天主教堂占地已达近5万平方米,合70多市亩。 再行不远,即是坊子日本小学。该校开办于1914年11月16日,距日军侵占坊子不到两个月。此前除了军队之外,大量日本人迁入,不到俩月,居住坊子的日本人就达到500多人。青岛守备军司令部考虑到在青岛、济南建校尚早,便首先在位于胶济线中段、驻军和日本居民人数仅次于青岛的坊子筹办学校。 学校由驻坊子的步兵第8旅团第40联队进行建设,坊子日本人会负责管理,1914年12月1日正式开课。这是日本人在山东所办的第一所学校,青岛日本小学校1915年3月底才建成。学校办学经费,一部分由日本外务省拨付,一部分从鲁大公司、坊子煤矿等处筹集,不足部分由坊子日本人会自行负担。校长带领他们参观了整齐的校舍,校长办公室的墙上,贴着学校一览表和各种规章制度,办公桌上摆满了各类教学参考书。 “我们乘坐的是坊子惟一的车轿。当车轿从马路上驶过时,街上的行人纷纷驻足观看。第一次被这样围观,内心感觉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做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泉对信之助乘坐的车轿,是用马拉着的轿子,轿厢比一般用人抬的轿子体积大一些。宽大的轿厢装在特制的木轮马车上,车与轿合成一体。如果不是日本人来了,车轿在坊子这样的小镇是不会有的。 拉车轿的是一头鬃毛漂亮的枣红马。开始还有些不好意思,但伴着“嗒嗒”的马蹄声,在路人羡慕的眼光中,居高临下,游览街区,泉对信之助转而生出得意之情。 下午4时,车轿驶回坊子民政署。这时,阴了大半天的天空完全放晴,碧空如洗,阳光柔和,秋风清爽。民政署林署长精神大好,站在室外的台阶上,与泉对信之助他们交谈了将近一个小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