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修缮前的黄元御故居悬挂“妙悟岐黄”匾额。 资料照片 |
|

|
|
据载,乾隆十五年(1750)四月,黄元御北游至京,适乾隆帝有疾,众太医萎思无策,经举荐,黄元御入宫视疾,药到病除,以精湛的医术得到了乾隆帝的青睐,亲书“妙悟岐黄”以为褒赏,并恩赐御医。如今在昌邑市博物馆,悬挂有“妙悟岐黄”牌匾的黄元御故居图片。 “举荐入宫说”在昌邑为“因与表哥打赌去揭皇榜” 10月18日,记者来到了黄元御的老家黄家辛戈社区,黄元御被举荐入宫为皇帝看病的事情在这里却是“黄元御因与表哥打赌去揭皇榜”。 黄家辛戈社区居委会主任黄延华是黄元御的八世孙。据他介绍,黄元御从小与其表哥孙翰中在一个私塾读书,两人曾打赌:谁先点元面君,谁就为后者之师。虽然两人聪明好学,苦读寒窗,学识渊博,但由于清朝的科举考官贪赃作弊,在考中庠生之后再未考中,而后来左眼失明的黄元御再也无法参加考试。 后来,孙翰中终于考中了举人。他来看望表弟黄元御时,半开玩笑地说:“表弟,明年我就要点元面君了。快称老师吧!”黄元御说:“你能,我也能,咱们说不定谁叫谁老师呢!” 就在这年,乾隆皇帝得了一种怪病,太医院的御医们都没辙了,无奈贴出了招贤皇榜晓谕天下名医:谁能治好圣上的病症,封赏五品花翎,能揭皇榜者,先授九品,乱揭皇榜,可犯欺君之罪。轻者全家问斩,重者诛灭九族。 皇榜贴出近半个月,没有一个敢来揭的。突然有一天来了一个骑白马的长衫先生,大步向前细细看了两遍墙上的皇榜后就要揭榜。侍卫一看急忙阻止:“先生要看明白,贸然揭榜,治不好病,可犯欺君之罪呀!”“只要圣上患的不是绝症,咱就能给治好!”说着就把皇榜揭了下来。这揭皇榜者正是黄元御。 据说,孙翰中听说表弟要进京揭榜,急忙赶来阻止:“表弟不该冒险,要知道御医们都治不好的病,并非轻易就能治好的!揭了皇榜,治不好病,可要犯杀头之罪!”黄元御说:“表哥放心,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儿。只要圣上得的不是绝症,我就包能药到病除——你没点元,我可要去面君了,等着叫老师好了。” 乾隆御赐手书“妙悟岐黄”,黄元御开始御医生涯 揭皇榜后,乾隆让黄元御当面诊脉。黄元御仔细慎重地察色把脉,然后奏道:“圣上原来阴虚火盛,因误用了草药,中了药毒。现今是三分病毒,七分药毒。要治,得先去药毒,后去病毒。”随即开了药方,又叮嘱一二。乾隆按黄元御说法一一降旨照办,一连服了几服草药,病很快就好了。 黄元御看好了皇帝的病,乾隆皇帝就封五品御医高官、赐绸缎重金表彰其功劳,但是黄元御坚辞不受。 “吾非为官为钱,愿为社稷治病救人。”黄元御的意思是,“家中还有老母,身边也有妻儿,庄里乡亲还有许多病疾缠身的人,等我回去解救。圣上如念我这几服草药之功,就给我赐几个字让我带回去吧。” 乾隆皇帝也爽快,亲书御匾“妙悟岐黄”,并赐其楸木棋盘、玉石棋子一副,常与对弈,但回家是不可能的了,黄元御被赐太医院御医,开始了他的御医生涯。 授御医及乾隆赐“妙悟岐黄”之事虽系轶事传说,然对黄元御医术之精湛,性格之清高,乾隆帝这位明君的性格处事等,描述得极为精辟。 黄元御在他的《四圣心源》自序中也这样写道:“帝眷之隆,何可恃也”,由此可见此事当有一定的真实性,而非纯系杜撰。 10月18日,在昌邑的黄元御纪念馆,记者没有看到这块牌匾,但在昌邑市博物馆,记者见到了悬挂“妙悟岐黄”牌匾的黄元御故居图片。 ◎相关链接 民间传说黄元御曾经为宫女“悬丝诊脉” 昌邑市都昌街道南逄社区副主任、街道文体中心主任李云龙研究黄元御多年。李云龙说,《西游记》里描写了孙悟空“悬丝诊脉”的把脉方式,孙悟空是个虚构的人物,但在昌邑却流传着黄元御曾经给人“悬丝诊脉”的故事。 这次乾隆皇帝没犯病,他的妃子病了。一方面,黄元御左眼失明,大臣们担心他惊扰了皇妃;再就是那时候还讲个男女授受不亲,更何况一个乡村男医生面对的是皇帝的妃子。 妃子没有一上来就让黄元御给自己把脉,而是把捏在黄元御手里的丝线系在了一名宫女的手腕上,测试黄元御的本领。这一试不要紧,乾隆皇帝可不知道要高兴还是难过了。一会儿,黄元御便对着面前的帐子行大礼:“恭喜皇妃凤体有喜了。”这一喊不要紧,把妃子一惊宫女一吓,都愣住了。太医院的太医上前把脉一试,这宫女果然有喜。事后才知道乾隆皇帝早就临幸了这宫女,宫女怀的是龙种。 “悬丝诊脉”的民间传说虽然荒诞,但也说明了黄元御在广大百姓心中医术是多么高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