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枫逸
前不久,《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在北京正式发行。主管部门希望通过这套教材将国学文化融入到中小学教育中,探索中小学国学教育发展道路。 (11月5日《中国青年报》)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心灵家园。近现代中国,传统文化在几经否定和批判之后,终于在二十一世纪迎来了复兴。时下,国学热在各地方兴未艾,诵读经典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而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的发行,更是开启了一条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新路。 不过,传统文化进课堂不能一进了之。理想要想照进现实,还需做好相应的配套措施,扎扎实实过好三道关。 一是师资关。有了教材,还要面临谁来教课的现实问题。据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总课题组执行主任张健介绍,“教材需要老师具备儒、释、道、兵、医、艺六方面的修养,不但懂得儒家思想,佛家、道家文化,还要了解兵学、中医和传统艺术。”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几家高校专门开设有国学专业,培养出的学生不仅杯水车薪,还未必甘于屈尊中小学“副科教师”的角色。倘若直接把其他学科老师拉郎配,又难免走样为历史课、语文课。 二是应试关。前些年,北京启动京剧进中小学课堂之时,就有论者质疑“进课堂不考试的京剧如何落地生根”。如今,传统文化进课堂面临同样的担忧。只学不考固然有出于为学生减负的考量,但在应试教育的语境下,非高考考试科目的传统文化课程很可能遭遇到“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最终和其他副科一样,沦为给主科让路的陪衬。如何探索对传统文化进课堂的监督管理新机制,提高广大中小学校的重视程度,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拿出大智慧。 三是实践关。时下,面对国学热,一些人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以为背一背古文诗赋,穿一穿唐装汉服,就是在弘扬国学。传统文化进课堂必须摆脱“庸俗化”“肤浅化”,避免流于形式,真正沁人心脾。老师不仅传道授业更要解惑,引导学生运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看待今日之人和事,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深邃的哲学思想、质朴的道德操守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