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今大学生的体质真的变差了吗?10日,华中科技大学秋季运动会开幕。与往年不同,今年的比赛项目中,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项目“不见了”。运动会负责人表示,这两个项目对学生体质要求较高,取消是为了避免参赛学生“受伤”。 (本报今日A23版) 尽管大学生体质下降已是不争事实,但华中科大运动会取消长跑的做法还是遭到广泛质疑。有人认为,学校担心学生受伤是假,害怕承担责任是真;还有人则提出,越是学生体质下降,越要坚持运动强度。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观点看似勇气可嘉,却是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缺乏对客观规律和学生个体的充分尊重。 体育运动讲求循序渐进,许多大学生平时很少甚至从未进行体育锻炼,有的还染上抽烟、喝酒、熬夜上网等不良生活习惯,身体机能不佳,一下子从事高强度运动,很可能因肌体无法承受造成危险。倘若真的出现不测,又有谁能够负责?再者,长跑项目因其运动量大、过程枯燥等特点,一向是“曲高和寡”的冷门项目。有学生坦言,长跑项目太“脱离群众”,往往被一两个牛人“霸占”赛场,玩的人太少,因此长跑项目即使继续存在,也无助于提高多数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十八九岁的大学生,本是生气勃勃、青春健康,但相关数据却令人触目惊心。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素质25年来一直在下降,其中爆发力、力量、耐力等体质指标,都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今年北京大学学生军训期间,仅2周内近3500名学生中就有1298人生病,累积看病达到5649人次。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运动会取消长跑项目,完全是无奈之举,无可厚非。与其将其当做舆论靶子来质疑,倒不如深刻反思学生体质羸弱的症结。 首先,中小学应试教育造成“先天不足”。大学生的孱弱体质并不是“无根之木”,而是建立在中小学阶段身体素质的基础之上。应试教育语境下的升学率至上,导致社会和学校重智育、轻体育,中小学体育课被严重“边缘化”。虽然课程表上每天的锻炼量有一个小时,很多学校实际上并没严格遵照执行,学生逐渐形成“久坐不动、以静代动”的生活方式,体育运动时间难以保证。 其次,大学缺乏重视导致“雪上加霜”。眼下,高校基本上抱着“体育锻炼靠自觉”的态度,对大学生体育普遍缺乏重视。这一方面表现在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绝大多数高校通常只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学生们的体质往往在大二时期达到整个大学阶段的最高峰,到了大三大四又会出现下滑。同时,国内高校持续扩招,造成大学体育场地和器材的严重不足,造成一部分大学生即使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想法,也很难实现。 唯有体育运动贯穿青少年成长全过程,打好身体素质的底子,长跑才会成为大学运动会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