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潍坊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白毛女》公映后引起轰动
2012年11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白毛女》公映后引起轰动
  电影《白毛女》中,翻身解放后的喜儿和大春在一起。
  1933年,王滨(后右)与电影界同行在上海虹口游泳池留影。



  新中国成立后,电影局局长袁牧之和艺术处处长陈波儿决定把舞台歌剧《白毛女》拍成电影。从舞台歌剧改编成电影,难度是很大的。王滨是这次编剧和导演工作的总负责人,他聘请了河北省平山县的农民作家杨润身,帮助电影增加地方特色。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艰苦拍摄,电影《白毛女》终于拍竣。公映后《白毛女》引起轰动,《大众电影》杂志曾做过一次统计,从1951年至1958年间,影片《白毛女》的观众人数,在建国后所有影片中排名第一。
改编《白毛女》,向农民作家了解当地习俗
  1949年10月1日,亿万人民久盼的新中国光荣诞生。当时,国内放映的影片,绝大多数是进口片,国产片极少。电影局局长袁牧之和艺术处处长陈波儿决定把舞台歌剧《白毛女》拍成电影。舞台歌剧《白毛女》产生在解放区延安。拍成电影以后,可以把延安产生的新文艺推广到全国。从舞台歌剧改编成电影,难度是很大的。生产任务落实到东北电影制片厂,编剧和导演的任务落实到导演王滨和张水华的肩上。当年在延安时,王滨与张庚曾导演过歌剧《白毛女》,为出席中共“七大”的代表进行过首场演出。
  王滨是这次编剧和导演工作的总负责人,1950年春,由王滨、张水华、瞿维(作曲)三人先到河北省平山县调查,在平山了解白毛女的传说在当地流传的经过,并聘请了一位农民作家杨润身。杨润身对当地的风俗习惯非常熟悉,可以帮助电影增加地方特色。
  王滨是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他要充分发挥电影艺术的特长,要通过改编把故事的主题表现得更加深刻。王滨在改编时要求在什么地方用唱腔要写在剧本上,唱什么内容,由什么人唱,也要写在剧本上。银幕上用什么画面也要写在剧本上。剧本完成之后,需要重新作词谱曲的歌有15首。当时王滨住在长春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小白楼上,那里是主要创作人员的宿舍或招待所。在确定歌词和唱腔的那些日子,他的办公桌上总是堆满了稿纸,那上边都是需要修改的歌词或谱过的曲子,要由他来确定。他和水华导演废寝忘食,一起研究什么地方用唱,由什么人唱,唱什么内容,用什么画面。新歌词由贺敬之和张松如二位词作家创作,新歌曲由瞿维、张鲁和马可三位作曲家创作。
  《白毛女》是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主要内容是:1935年,在河北省偏僻山村,佃户的女儿喜儿与父亲杨白劳相依为命。恶霸地主黄世仁为占有喜儿,逼死杨白劳,抢走了喜儿,并借机糟踏了她。不屈的喜儿逃进深山,靠采集野果和偷吃供品为生,结果一头青丝逐渐变成白发。直到山村解放,喜儿才重见天日,与恋人大春过上幸福生活。因此,王滨导演在改编过程中,重点增加带有传奇色彩的唱腔。
多渠道物色演员,选中有乡土气息的田华
  领导安排王滨通过各种渠道物色演员,尤其要物色好喜儿的扮演者。期间,时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的汪洋,向王滨推荐了该厂22岁的演员田华。田华1928年出生在河北省唐县一个缺吃少穿的贫苦农家,她父亲的生活经历也酷似杨白劳。经过面谈、试妆,王滨接受了田华。但是王滨对工作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他在同田华谈话时说:“喜儿这个人太重要了。坦率地讲,你的卡麦拉非斯(术语,指脸部比较平,缺少棱角,不够丰满,拍摄角度少)确实不够好。但是,你身上有股子乡土气息,形象、气质也比较符合剧中的人物。总的看,跟我想象的也差不多。当你出现在银幕上时,观众会承认你就是喜儿。”
  外景是影片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外景地选择在哪里还有不同意见,王滨召开摄制组会议进行讨论。王滨听着各种意见,经深思熟虑后选定河北省平山县洪子店村,他认为此地路虽远,但有河北特点,有柿子树,白毛女的故事来源于河北,对影片的真实感好。
  1950年8月15日,外景队乘火车从长春出发,于19日到达石家庄,连夜又装上五辆马拉的大车,跟在一辆大卡车的后边,浩浩荡荡地行驶在泥泞的农村土路上,20日到达了洪子店村。路上尘土飞扬,大家的耳鼻都几乎被尘土塞满,连眼睫毛上都挂满了灰尘。当天,王滨就带着制片主任与村干部交涉,请他们支持和协助电影外景的拍摄工作,让庄稼再保留几天,拍完电影后再割。因拍电影,造成一部分庄稼损失,剧组给了农民满意的赔偿。在9月29日返回长春之前,王滨导演对大家说:“这次外景工作,你们可能未感到什么,对我来说真可谓是过了一关。”
  10月2日,在东影长春的摄影棚里,开始了内景的拍摄。王滨导演因在外景地积劳过度,回到长春就病了,他是带着病拍的内景。有一天,在摄影棚里,实拍“哭爹”这场戏。导演张水华给田华说戏,田华静静听着。当听到“……喜儿回到家,一看爹不在,马上冲出门外。只见相依为命的爹爹,直挺挺地躺在雪地里。这真是平地一声霹雳,喜儿悲痛欲绝,发疯地猛扑过去,号啕大哭……”田华听到这里,情绪顿时被激发出来。王滨赶忙朝摄影棚打了个手势,意思是“快拍”。于是,一个感人肺腑的好画面摄入镜头。就这样,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艰苦拍摄,电影《白毛女》终于拍竣。
影片引起轰动 七年票房领先
  1951年3月18日晚,《白毛女》举行首映式,数月后在全国各地公映,公映后引起轰动。根据歌剧《白毛女》改编的影片,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部具有经典意义的电影。影片具有“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时代主题。其成功之处,还在于保留了原歌剧中被群众百听不厌的《北风吹》等优美歌曲,并与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故事、场景和镜头的运用结合起来,更加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影片在全国公映后,几乎顷刻间就轰动了神州大地。影片中的喜儿,成了百万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的象征,受到数千万人的喜爱。《大众电影》杂志曾做过一次统计,从1951年至1958年间,影片《白毛女》的观众人数,在建国后所有影片中排名第一。1951年7月,在捷克斯洛伐克举办的第六届卡罗维·法利国际电影节上,《白毛女》一举摘取“特别荣誉奖”桂冠。1957年,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的国产优秀影片一等奖。
  王滨在投身电影事业的岁月里,对电影的民族风格进行了不断探索,做出了显著成绩。1957年,他与汤晓丹合导了第一部表现我人民海军生活的故事片《怒海轻骑》的同时,自己又成功地导演了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神话故事片《画中人》。1959年,他与胡苏将木柯夫的话剧《瓦斯问题》改编成电影《换了人间》,并很快投入拍摄。未料想,当该片在紧锣密鼓中进行拍摄时,王滨这位深受全国人民喜爱的优秀艺术家,却被食道癌病魔无情地搁倒在床上。然而,躺在病床上的王滨,至死不丢自己心爱的电影事业。刚做完手术需要躺着休息,他却强忍病痛,硬撑着身子坐起来,认真地审阅与马可先生共同编写的电影剧本《冼星海传》。同时,草就了将报告文学《高玉保》改编成电影剧本的计划。
  1960年1月,年仅48岁的新中国电影事业创始人王滨,未能实现自己的夙愿,便过早地离开了人间。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