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潍坊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舒群送毛主席莎翁名著
2012年11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舒群送毛主席莎翁名著
  1938年,舒群(后排左二)初次到延安时,与邓颖超(前排右一),周扬(后排左一)、周立波(后排右一)等同志合影。
   舒群



  舒群,原名李书堂、李旭东,笔名黑人。1913年,生于黑龙江阿城(现哈尔滨市阿城区)一个贫苦的工人家庭。他祖籍青州,祖父辈上因荒年乞讨,流浪东北安家落户。1932年,舒群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舒群辗转到了延安,经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秘书长朱光引见,终于见到了他昼思夜想的毛泽东。毛泽东与舒群这个青年作家萍水相逢,却似故人邂逅。面对心仪已久的伟人,舒群将挎包中珍藏数月的莎翁名著和法帖献给毛泽东。
就读哈尔滨一中缴不起伙食费,曾经两次被赶出校门
  舒群7岁那年,入阿城西营小学读书,后随家迁到一面坡,又入珠河(现尚志市)县立二小就读。由于家境贫寒,小学总共念了三年半。15岁时,他报考了哈尔滨一中,500多名考生中考了第八名,被编入俄语班。遗憾的是,因缴不起伙食费,他只读了两个月就被取消了学籍。一位俄国老师从中斡旋,他才得以重返学堂。可好景不长,第二年即被查出,他又被赶出了学校。1929年,经同学协助,他又重新回到哈尔滨一中读完了初三。毕业时,东北商船学校招生,是免学费的,可需要具备高中一年的学历。喜欢他的两位老师不但热心给他突击补课,还帮他弄到了一张高中一年的肄业证明。他最终被录取了。舒群为第二批学生,被编入驾驶丙班学习。当时,学校教职人员只有20多人。冯仲云从北京来到这里任过教,发展了一批中共地下党员,建立了中共哈尔滨江北区委。舒群在校结识的上届同学傅天飞,就是冯仲云当时发展的地下党员之一。舒群在商船学校只读了半年就退学了,后来在航务局做了一段时间的俄语翻译。
  九一八事变后,舒群一家从一面坡迁到哈尔滨道外十六道街居住。年迈的父亲在街头摆烟摊,还是难以维持生活,家人几为乞丐。
  其时,自发的抗日运动风起云涌。舒群自动辞掉工作,参加了抗日义勇军。当这支队伍从哈尔滨撤到一面坡时,舒群动员他的二姐夫刘文烈参加了义勇军。舒群在枪林弹雨中日渐成熟,更加深信傅天飞的那句话:“抗日武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胜利!”
  1932年,经中共地下党员陈士卿介绍,舒群参加了第三国际中国组织。组织派他做基层工作,出任洮南情报站站长,以《哈尔滨五日画报》分销处的名义为掩护,从事情报的搜集和传递。同年8月,19岁的舒群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成名作《没有祖国的孩子》发表,获得周立波等名家赞扬
  舒群凭着出众的文化底子和爱好,经常在报刊上发表诗歌和散文。期间,舒群与萧军、萧红、塞克、罗烽、白朗等一批进步文学青年,以笔作刀枪,进行反日斗争。同时,还积极投入进步戏剧的编排、演出。这支队伍,日后成长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东北作家群”。
  从1933年秋开始,由于日伪的残酷统治,“东北作家群”的成员不断遭到迫害和追捕,舒群也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他只好逃离东北,于1934年初前往青岛。在青岛,得益于同学的大力帮助,舒群与他在东北商船学校的老同学、时任中共青岛市委筹备委员会的负责人高嵩接上关系,开始了革命活动。1934年9月,被敌人破坏的中共青岛市委再次重建起来,高嵩任书记。结果,不到20天,由于担任市委组织部长的王金玉是混入共产党的国民党密探,致使高嵩、舒群等10余人被捕。
  高嵩、舒群被关进了国民党青岛公安局院内一间大办公室里。关押期间,两人互相鼓励,无话不谈。舒群把自己构思的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的情节,讲给高嵩听,得到高嵩的热情鼓励。1935年1月,高嵩被判刑6年,随后被押送至山东省第四监狱。
  因证据不足,舒群被释放出狱。在这种形势下,舒群已很难在青岛开展工作,只好赶赴上海。在上海,舒群把《没有祖国的孩子》整理出来。不久,发表在傅东华主编的《文学》杂志1936年5月号上。小说通过中、朝、苏三个国家孩子的真情友谊,表现出他们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同仇敌忾的激愤。这是舒群的成名作,在文坛引起很大轰动,并获得周扬、周立波等名家的肯定、赞扬。建国后,这篇小说被《中国现代文学史》作重点介绍。此后,舒群还在上海积极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组织的活动。仅两年时间,舒群又写出20多篇短篇小说和《老兵》、《秘密的故事》两个中篇,共30余万字。
见证毛主席与朱光争名著法帖,感叹领袖也是性情中人
  1937年7月,卢沟桥炮声响,舒群来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经党组织安排,任八路军总部随军记者兼朱德的秘书。期间,他还参与报道了平型关战役。在行军途中,于日本空军狂轰滥炸后的废墟里,酷爱文学的舒群竟然拾得了莎士比亚的名著《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仲夏夜之梦》等四本书,另有《石索》、《三希堂》残帖各两卷,这令舒群喜出望外,如获至宝。后来,他将上述名著和残帖带到了延安。
  1938年初春的一天,舒群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在时为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凯丰同志处,舒群认识了气宇轩昂的朱光。凯丰在介绍他们二人认识的同时,委托朱光代他招待一下来客。然而,令凯丰大为惊讶的是,舒群与朱光刚一相识,便热络得一见如故。原来,素有苏区和长征才子之称的朱光,早年曾参与过上海南国社的活动,而舒群又曾于哈尔滨《晨报》工作过,两人均为陈凝秋(塞克)的老朋友,自然是一见如故了。
  这一天,乘着饭后的酒兴,朱光竟然大大咧咧地领着舒群一步跨入了延安城内西北角凤凰山麓的毛泽东住处。毛泽东放下案头的工作,故人邂逅般地款待了头一次见面的舒群。
  面对心仪已久的伟人,以及与伟人无拘无束地天南海北式的叙谈,舒群很兴奋。他倾尽挎包中珍藏了数月的莎士比亚名著和《石索》、《三希堂》残帖,献给毛泽东。毛泽东一见,自然喜不胜喜。一旁的朱光当即向毛泽东提出了“见面分一半”的要求。毛泽东听了,脸上则作忿激状,口中连连斥曰:“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接下去,年轻的则以“南国社元老”为名强索,而年长的则借“马克思信徒”称“拥有莎士比亚的所有权”……朱光与毛泽东,就这样面红耳赤各不相让,把在一旁的舒群直看了个目瞪口呆:原来,伟人也罢,领袖也好,同样是一个热爱文学名著、热爱法帖的性情中人!最终,争论的结果是来了个平分秋色:朱光索取了《奥瑟罗》和《李尔王》以及《石索》残帖,而毛泽东则一边无奈地摇着头,苦笑着留下了《哈姆莱特》和《仲夏夜之梦》以及《三希堂》的残帖。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