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1年春,毛泽东同志和中共中央决定将《新中华报》与《今日新闻》合并,改名为《解放日报》。此后毛泽东同志一直十分关注《解放日报》的发展与变化。1942年4月1日,经中宣部批准,舒群接替丁玲担任了《解放日报》文艺栏即副刊的主编。毛主席想办法帮助解决报纸副刊缺稿的问题。为此,他特意在枣园摆下两桌酒席,宴请撰稿人。枣园之宴对解决《解放日报》副刊稿源问题起了很大作用,同时对全党努力、共同支持办好《解放日报》也起到良好效果。
舒群接替丁玲担任《解放日报》副刊主编 1940年6月14日,舒群被分配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系主任)。这期间,舒群撰写了记述八路军中男女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事迹的报告文学《西线随征记》。建国后该篇被载入《中国现代文学史》作重点介绍。 1941年春,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阶段,毛泽东同志和中共中央为适应复杂多变的斗争形势,决定将《新中华报》与《今日新闻》合并,改名为《解放日报》,同时,停办陕甘宁边区的其它报刊、杂志。中央任命博古为《解放日报》社长兼新华社社长。《解放日报》5月16日正式出版。 1942年初,亲自抓党报与新闻宣传工作的毛泽东已渐渐觉察到《解放日报》的弱点和不足,一些十分关心《解放日报》的同志也看到一些问题。3月8日,毛泽东针对《解放日报》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给博古和报社的同志们写了“深入群众,不尚空谈”的题词。3月31日,毛泽东和博古共同主持了在杨家岭中央办公厅召开的报纸改版座谈会。 经过两个星期的努力,《解放日报》成功改版:第一版为要闻;第二版是边区和国内新闻;第三版发国际消息;第四版作为副刊(原来的“文艺”副刊)。原来的“文艺”副刊栏由丁玲主编,1942年3月她被调到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后,副刊的重担就落在舒群身上。舒群向博古诉苦,说他是搞文艺写作的,不大懂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而且副刊又要配合整风,任务太重,不能胜任。这事很快让毛泽东知道了,他直接找到舒群谈话。毛泽东坦诚地说,要找个既懂文艺又懂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且又熟悉编辑工作的,实在难啊!他诚恳地鼓励舒群:“工作嘛,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学,努力做到点面结合……由点到面,你就能够胜任这项工作。”1942年4月1日,经中宣部批准,舒群接替丁玲担任了《解放日报》文艺栏即副刊的主编。他的工作直接受到毛泽东的指导。 毛泽东设枣园之宴帮舒群解决稿荒问题 毛泽东还针对缺稿问题,同舒群一块拟定了《〈解放日报〉第四版征稿办法》。该《办法》说:“《解放日报》第四版稿件缺乏,且偏于文艺,除已定专刊及由编辑部直接征得之稿件外,现请下列各同志负责征稿。”毛泽东直接点名提出请陈荒煤、江丰、张庚、柯仲平、范文澜、邓发、彭真、王震之、冯文彬、艾思奇、陈伯达、周扬、吕骥、蔡畅、董纯才、吴玉章等16位同志提供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等各文化领域的稿件,还规定每人每月须征稿6000字到12000字,并要求他们对征集的稿件要从思想内容到文字个性润色等方面把好关。 为鼓励写稿人的积极性,毛泽东特地在枣园摆下两桌酒席,宴请16位撰稿人。毛泽东对大家说:“请公驾到,非常感谢。办好党报,人人有责,责无旁贷。诸位专家、学者,当仁不让,有求必应,全力以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毛泽东的话语幽默,妙趣横生,严肃而生动,与会者无不感动。接着,毛泽东热情洋溢地为大家敬酒。酒宴上,毛泽东特叫警卫员送来三个大碗,给舒群、柯仲平一人一个,自己留一个,挨个儿碗里倒满酒。毛泽东对舒群说:“大舒啊,酒逢知己千杯少,我们喝吧……”月色渐高,夜色已浓,酒席未散。舒群知道柯仲平酒量小,悄悄写了一个条子,劝他找理由提前离席。不料,毛主席眼尖,一把给截住,笑着把条子撕了,挽留一块儿继续喝下去,直到三人不能再喝时,方才散席。枣园之宴,对解决副刊稿源不足问题,起了很大作用。 就在这年4月底,毛泽东约见舒群和周扬,让他俩草拟一份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初步名单,经审阅后,用当地生产的粉红色油光纸,印制成64开竖排《请帖》约100份,分送到约80位文艺界人士手中。《请帖》上印着:“为着交换对于目前的文艺运动多方面的问题的意见起见,特定于五月二日下午一时半,在杨家岭办公厅楼下会议室内开座谈会,敬希届时出席为盼。”最后署名毛泽东、凯丰。 完成接管“满映”任务 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战败投降,伪满洲国相继覆灭。在日本侵华期间,经营在长春的远东最大电影制片厂“满洲映画协会株式会社”(简称“满映”),急需“接管”。9月2日,肩负此项重任的挺进东北干部团第八中队(文艺工作队),由队长舒群、副队长田方(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政委扮演者)率领,登上开往东北的火车。在长春地下党的大力协助下,很快完成接管“满映”的任务,成立起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电影公司(简称“东影”)。舒群被中共东北局任命为经理。 1946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解放区,战火眼看燃至长春,“东影”必须马上转移。伴随着阵阵炮声,舒群带领“东影”全体人员转移到合江省兴山县(今黑龙江省鹤岗市)。到兴山后,舒群带领大家克服重重困难,马不停蹄地开展工作,短时间内就拍成大型纪录片《民主东北》。1949年4月,又拍摄了第一部国产故事片《桥》。建国后,相继拍摄了《光芒万丈》、《中华儿女》、《赵一曼》、《卫国保家》等故事片。还译制了几部大型外国影片,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为新中国赢得荣誉。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接二连三的党内斗争和“反右”严重扩大化中,中国文联、作协和各协会中,有几百人受到牵连,舒群是其中之一。他的被捕历史、生活作风等问题,不仅遭到数次“核实”、检讨,而且被打成“反党小集团”成员。当舒群对这些不切实际的“结论”,向上级提出书面、口头申诉时,反而又被诬为“翻案行为”。直到1978年12月8日,他的数顶“帽子”才被一一摘掉,彻底平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舒群一直在文化战线勤恳工作。1984年,他整理出版了《舒群文集》。他还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与丁玲同时担任大型杂志《中国》的主编。 舒群一生中,很是崇拜毛主席。他经常说:“毛主席之所以伟大,不仅仅是因为他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创建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更重要的是毛泽东平易近人,贵有自知之明。”步入晚年时,舒群还完成了一部大作《毛泽东的故事》,展示了一位老共产党员对党、对领袖的忠贞情怀。 1989年8月,舒群在北京逝世。在生命的终点,他嘱咐家人,把自己的遗体,无私奉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