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潍坊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石泊夫带领学生奔延安
2012年11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石泊夫带领学生奔延安
  石泊夫工作过的鲁迅艺术学院旧址。
  石泊夫



  石泊夫祖籍河南尉氏,在去延安前曾是位于益都(今青州)的山东省立第十中学(青州一中前身)的劳作、美术课教员。七七事变后,石泊夫带领学校师生奔向了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石泊夫和与会的美术界另一位代表古元发起,先后成立了鲁艺木刻工作团、鲁艺漫画研究会、鲁艺美术工场和美术供应社等团体。石泊夫忘我地投入美术事业,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美术人才。
省立十中任教期间成立进步团体“土城社”
  石泊夫早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是中共地下党员。在省立十中任教期间,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一天,石泊夫给班里上完美术课,他妻子领着小女儿莉莉来课堂找他。小莉莉把班里同学贾锋戈误认成什么亲人了,非要贾锋戈抱一抱。结果,小莉莉谁也不找了。贾锋戈只好拖着小莉莉同石泊夫夫妇一块往家走。路上,石泊夫问贾锋戈喜欢不喜欢读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贾锋戈说喜欢。到家后,石泊夫说:“狂人非疯非狂,是借以‘狂’来揭露黑暗。”说着,从自家书架子上把《狂人日记》取下来让贾锋戈读一读。贾锋戈利用星期天,认真读了此篇。书中有很多石泊夫的批注,给贾锋戈留下深刻印象。其中一则批注写道:“自从有了人类,同时就有了豺狼。豺狼穿上衣裳,装扮成人模样,混进人群里,冷不防就咬人。警惕,警惕!要随时握住一根铁棍!”对书中一些含义深刻的段落,贾锋戈一时难以弄懂,石泊夫就认真进行讲解,使贾锋戈很受教育。从此,贾锋戈经常找石泊夫,在石泊夫的教诲指引下,增强了寻找光明与正义的迫切性、自觉性。
  到校任教的第二年,石泊夫就组织思想进步,且有文艺爱好的李守本、胡腾驹(胡可)、吕庆长(西凡)、王宗赣(干)等10位同学,在校园内成立起进步团体“土城社”。石泊夫冒着风险,为他们购买来被当局查禁的进步文学读物,让他们阅读,撰写心得体会。同时,石泊夫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他们编排反映抗日救国内容的小剧目四处演出。
  据石泊夫当年的学生,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电影《槐树庄》的编剧胡可回忆:“当年省立十中的王宗赣同学,是‘土城社’成员,石老师最得意学生。我们每次演出,都是他去请石老师给我们画脸谱。今天看来,石老师画的脸谱尽管不符合戏剧规范,但由于石老师美术造诣很高,画得就是耐看,观众都说好,演出效果很是增色。”
抗日浪潮风起云涌 带领学生奔向延安
  七七事变后,全国的抗日浪潮风起云涌。学校里有学生公开在师生面前说:“我们的母亲被狼咬伤了,谁还有心思趴在课堂读书?还不赶快跑出去打狼……”此情此景,省立十中的校长坐不住了,毫不犹豫地宣布停课。1937年11月28日,十中开始了大流亡生活。参加大流亡的师生,出校门南行,经临朐、沂水,到达临沂。在临沂乡师和临沂中学进行短暂停留期间,研究讨论下一步行程。大家议论纷纷,难以统一认识。在这种情况下,经过石泊夫、朱印章老师和学校事务处袁先生分头做思想工作,统一了投奔延安的认识。于是,大家马上行动,从徐州登上了去西安的火车。1937年12月23日,一行人终于到达了西安。
  那时节,西安一带的形势,已经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国民党当局为阻止革命青年投奔延安,在西安到延安的途中,先后设置了许多拦截关卡,一步棋走错,就会误入他们设置的集中营,或遭监禁、杀害,或者被迫充当特务。
  关键时刻,石泊夫在西安联系到自己一位朋友。在石泊夫朋友的热情指点下,他们每天刚放亮就起床,在黄土高原纵横的沟壑中行走,每天下来,浑身上下甚至眉毛上都满是黄土。就这样走了18天,终于到达八路军西安办事处。
  在这里接上头办好手续后,他们又前往位于三原县境安吴堡的西北青年训练班。在此受到训练班主任冯文彬、副主任胡乔木的亲切接见。在西北训练班开始了半军事化的政治、军事训练。过了三个星期左右,有人看到一张《国立兰州联合中学招生广告》。这事儿传开后,不少人动了心,投奔到了兰州联合中学。最后,石泊夫等3位老师及4名学生,决心下定奔向了延安。
成立多个美术团体 培养大量美术人才
  到达延安后,石泊夫被分配到正在筹建中的鲁迅艺术学院。地址在延安城内凤凰山麓鲁迅师范学校几间房子。投工不久,又选定延安北门外西侧一座叫云梯山的山坡当校址。这里原来有两排20来孔东南向的土窑洞,师生动手稍加整修后,就成了“鲁艺”的校部和主要教学场所。再后,又在山坡修造了10余间简陋的平房,供教员们办公及住宿用。山下的文庙废墟,经过平整,则成了学员们活动的乐土。鲁艺分美术、戏剧、音乐三个系,石泊夫在美术系任教。1938年开始,学院增设文学系,1940年4月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1944年,学院并入延安大学。之前,共招收培养了五届685名学生,其中美术专业147人。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前夕,石泊夫即收到参加会议的《请帖》。会议期间,石泊夫聆听了毛泽东、朱德等领导的讲话,参加了讨论。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使石泊夫深受教育。会后,他与参加会议的美术界另一位代表古元发起,先后成立了鲁艺木刻工作团、鲁艺漫画研究会、鲁艺美术工场和美术供应社等团体。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决定从延安抽掉110名文艺工作者组成两个文艺工作团,分赴东北、华北两个解放区工作。石泊夫随团奔赴东北,一干就是几十年。
  石泊夫到延安不久,其妻子携带小女儿也紧接着投奔到延安。1942年,妻子在延安“抢救运动”中,被人诬陷,受尽折磨,含恨亡故。石泊夫以大局为重,忘我地投入美术事业,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美术人才。建国后,石泊夫还先后担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教授、业务院长等职。1986年10月2日,石泊夫因心脏病猝发在武汉逝世。
  本期图片 刘传功 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