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让流浪孩子在角落里发抖 |
市救助站加大夜查次数、人员配备和网络建设,确保救助及时有效 |
|
11月16日,贵州毕节5名流浪儿童钻进垃圾箱避寒,结果却被闷死的悲惨事件发生后,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流浪未成年人的关注。记者采访我市相关部门获悉,市救助管理站在城区已经加大了巡查力度,及时快速地帮助贫寒济困的流浪人员。
行动 救助分队夜查至深夜 当晚8时许,记者来到市救助管理站,跟随主动救助小分队一行4人在城区进行夜查。 记者跟随救助站工作人员拿着手电筒,先后对城区火车站及汽车站附近建筑物、风筝广场地下停车区、向阳路南段路边背风处、院校街虞河桥等四五处桥底等区域,甚至是一些正在拆迁的楼宇角落里进行认真细致的巡查。 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科科长李斌干了28年流浪救助工作。他说:“我市近年来基本形成了比较迅速、全面的流浪人员救助方式,再加上执勤民警、夜查城管队员、热心市民等一旦发现情况,都能及时联络救助站,所以没有发现过冻死街头的流浪未成年人。” 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殷永强表示,几天前,执勤民警还给救助站送来了一名15岁的少年。后经了解,该少年在潍打工不成所以流落街头。“贵州毕节的惨剧发生后,市救助管理站所有工作人员都非常痛心和紧张。为此,我们把夜查从原来的每周两三次,增加到每个工作日都要夜查至深夜,周末增加值班备勤人员,就是希望能最快速度帮助贫寒饥困的流浪人员。”殷永强如是说。 保障 建设全方位救助网络 据殷永强介绍,近年来,我市针对流浪者救助工作,开展了多方面全方位网络建设,从目前运行的情况来看,还是非常有效的。比如,我市由市政府牵头,建立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与公安、铁道、交通、城管等部门协商,建立了交通协调和街头救助联动机制,保证及时发现街头流浪者。 此外,市救助管理站积极拓展各种渠道,以主动救助小分队、流动救助车为依托,调动和发挥街道、社区、居委会的作用,目前,已经与潍城区北关街办、奎文区潍州路街办等主城区内近10余个基层机构结成对子,设立24小时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专线,在保证救助力度、密度和广度的同时,对露宿街头流浪未成年人实行联合救助,确保流浪未成年人得到全方位救助。 在信息化利用方面,救助站开通了数字化城管系统,只要有城管队员在街头巡逻发现流浪者,他们通过拍照并上传我市数字化城管系统后,救助站值班人员操作平台上信息接收器就会报警,救助站会立即赶到现场展开救助。市救助站还加入了中国失踪人口库、山东省救助QQ群等,以便对流浪者的身份及时确认。 另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我市今年共救助流浪未成年人110余人次,比去年同期减少了一半还多。 本报记者 臧岳 本报通讯员 樊东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