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金石大家陈介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狐狸大搬家
 
标题导航
出身名门曾就职翰林院
2012年11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出身名门曾就职翰林院
  北京皇城根经板库陈府历史照片。
  《潍县志稿》记录陈介祺考取进士的名次。
  陈介祺关于拓片论述的文章。



  陈介祺出生于老潍县名门望族陈家,父亲陈官俊在当时京城任职,曾为道光帝师、皇长子师,饱读诗书,持身端正,学识渊博,德高望重。陈介祺少年时随父亲在京读书,博览群书学业有成,后在京城翰林院从政。陈介祺受前辈的影响,青年开始喜欢金石,从收藏金石中自得其乐。

出身书香门第,深受父亲陈官俊言传身教
  清代嘉庆十八年(1813),当年冬天十月初十,陈介祺出生于潍县陈氏家族。陈氏家族是潍县名门望族,自明清以来,尊孔尚礼,诗书继世,忠孝传家,人才辈出。历来县官、知府、守备、道台、巡抚等等层出不穷,仅品级以上官员即达八十余人。家族中学者、书画家、著作家、收藏家、名医等人才济济,有丰厚的文化积淀。
  陈介祺之父陈官俊(1781—1849),字伟堂,号恕田居士。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充文颖馆协修,后授翰林院编修、文颖馆纂修。历任山西学政、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及户部左、右侍郎、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工部尚书。63岁出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67岁任上书房总师傅。68岁去世,赠太子太保,入贤良祠、谥文悫公。陈官俊曾为道光帝师、皇长子师,饱读诗书,持身端正,学识渊博,德高望重。
  陈介祺自幼在书香门第陶冶,深受父亲言传身教,影响了他一生的事业。同时陈介祺目睹其父宦海沉浮,也决定了陈介祺的志向不能以从政为宿求。
  陈介祺出生时,其父陈官俊时任翰林院编修、文颖馆纂修。陈介祺七岁时,陈官俊提督山西学政,陈介祺随读任所。次年,陈官俊任翰林院侍读,陈介祺自此随父在京苦读。陈介祺少时:“聪颖强记,日读百数十行,略不遗忘”。陈介祺十九岁,考入莱州府郡庠,受业于费耕亭,时潍县属莱州。当时名士翟云升特送他隶书折扇祝贺,书曰:“一鸣从此始,相望青云端。”翟云升比陈介祺大三十七岁,能有如此礼遇,可见他对晚辈的期许。
太平军入金陵,奉命捐巨款得赏顶戴花翎
  莱州府郡南边十五里处,有著名的云峰山,又称笔架山,自山麓至山顶名胜众多。北魏时云峰山刻石名满天下,尤其是北魏大书法家兖州刺史郑道昭所书《郑文公碑》,其碑文书法飘逸,字态风雅,结构宽博,气势雄浑,为“隶楷之极”,被历代书家所推重,康有为称其北魏“圆笔之宗”。这对于初到莱州的陈介祺来说,无疑是学习最好的教材。当时陈介祺刚刚开始爱好金石,加上翟云升对他的点拨传教,为陈介祺的金石人生打下了坚实雄厚的基础。
  道光十五年(1835),陈介祺赴济南参加山东乡试,中得举人。《潍县志稿》记载,陈介祺乡试时“两主司得卷,疑为耆宿,撤棘(考试结束),始知为世家少年,语人曰:其人不易得也。”道光十九年(1839),陈介祺得曾伯簠,此器为东周初年青铜器,言其居“宝簠斋”,并以簠斋为号。
  道光二十一年(1841),陈介祺考取内阁中书,委署侍读。道光二十五年(1845),陈介祺于四月十一日会试中式贡士;四月二十日殿试二甲第三名,成进士;二十八日,由进士朝考三十日阅卷,钦取一等第十名。五月五日,由内阁中书恩用庶常。道光二十九年(1849),陈介祺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方略馆分校。道光三十年(1850),陈介祺在家乡潍县城内旧居建成“万印楼”一幢。陈介祺三十八岁时,编写《簠斋印集》十二册,集所藏古印2503钮。咸丰二年(1852),三十九岁的陈介祺以白银千两购得毛公鼎并对铭文作考释。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入金陵,清廷财政告急,陈介祺奉命捐款四万两白银。朝廷赏其顶戴花翎,加侍讲学士衔。
  咸丰四年(1854),四十一岁的陈介祺乞假归里,不再复仕后潜心研究金石,经营墓莹田园。
辨伪能力高超 开创独特拓法
  晚清时期的潍县是天下金石学中心之一,同时也是青铜器及各种文物作伪最盛的地方之一。客观环境的复杂,给陈介祺的收藏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给陈介祺提高鉴伪能力提供了极好的机会。用陈介祺的话说,“真者固多见而知其美,伪者亦多见而知其恶”。在真伪之辨中,陈介祺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辨伪方法,并写下了大量的伪辨资料。
  陈介祺总结出青铜器“伪刻必有斧凿之痕,以铜丝刷去之,则又有刷痕,而字锋又失。且旧物手摸即可知,伪者必不浑融。伪者斑下无字,斑中更不能见字。古器过朽,铜质无存,则字下可剔而可见。真者字底有铜汗积灰,必不能伪。铸字刻字必可辨,铸字佳者每上狭而下宽”。至于青铜器中的“古文字一篇中之气,一字中之气,一划中之气,迄今人所能伪哉?”陈介祺认为“潜心笃学,以真者审之,久自能别”。
  陈介祺认为“传古首在别伪”,他通过大量真伪古器的对比和分析;通过博学广闻,详研古文字结体、笔划、义理、章法,作字之法和作文之法,提高古文字学养;通过对古器物冶铸工艺和材质配比的研究,逐步积累了一整套鉴伪经验。并从经验上升为理论,使自己的辨伪能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化境,保证了自己所藏的大量古文物,没有一件是假的。陈介祺在继承“乌金墨拓”的传统工艺基础上,自己创造了墨色淡如罗纱的“蝉翼拓”和“立体拓”(亦称“形拓”)。陈介祺留下的拓片数以万计,所拓铭文浓淡适宜,连器物全貌、形制、花纹都神韵毕俱维妙维肖,被称为“古今拓法第一”。
◎相关链接
翟云升
  翟云升(1776—1858),字舜堂,号文泉,掖城东南隅村(今山东莱州市莱州镇东南隅村)人。嘉庆举人,道光二年(1822)进士,曾任粤西知县,清代中后期著名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翟云升长陈官俊六岁,但两人同年举乡试,一直到考上进士,闲暇时互相切磋,友情甚笃。陈官俊在京做官时,翟云升每逢晋京都住陈府。
  因为翟云升与陈官俊走动频繁,也便成了陈介祺的良师益友,后两人成为忘年之交。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