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金石大家陈介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狐狸大搬家
 
标题导航
各种缘分成就金石人生
2012年11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各种缘分成就金石人生
  陈介祺收藏的封泥。
  王懿荣
  陈介祺“金石书体”对联。



  陈介祺的金石渊源,靠得是机缘、人缘、物缘,甚至姻缘。陈介祺的交往人群中,有饱读诗书的国学专家也有古物收藏家、鉴赏家。在家庭方面,他早年得到对金石颇有研究的岳父李璋煜的赏识,并给予了很多指点。陈介祺在晚年时,得到年轻后生其女婿吴重熹的帮忙,吴重熹不仅自己在收藏方面成绩显著,而且帮助陈介祺撰写收藏方面的著作。

以“小门生”身份求教阮元,被一代学宗称赞“天机清妙”
  陈介祺年轻时即“以诗文名都下”,这在当时文人雅士云集的大清京师殊为不易。陈介祺在京期间,虽主要精力在翰林院从政,但其金石收藏研究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并得到了京城金石界的认可。
  清代金石学受乾嘉学派影响,金石收藏与研究进入了鼎盛。乾隆年间曾经据清宫所藏古物,御纂《西清古鉴》等书,推动了金石研究的复兴。容媛《金石书录目》收现存金石书自宋代至乾隆以前700余年间仅限67种,而乾隆以后的金石著作多达906种。
  清代金石学者精于鉴别,考证严谨,研究范围更广泛,收集资料更丰富,考释文字的水平也大为提高,尤其对石刻材料的整理汇集工作开展得普遍而深入,成就斐然。随着各类地下文物的出土面世,给金石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和鲜活的评鉴实物。
  陈介祺的交往人群中,有饱读诗书的国学专家,也有古物收藏家、鉴赏家。对陈介祺金石收藏研究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有阮元、李璋煜等。
  阮元(1764—1849),为清代前中期一代学宗。他竭力倡导收集研究金石文物,把金石学研究推向高潮,在其周围聚集了一个以官员和学者为中心的金石圈。他主持撰写《山左金石志》24卷,对山东乾嘉之际的金石学兴盛贡献颇巨。
  阮元提督山东学政之时,收陈官俊为门生。酷爱金石的陈介祺以“小门生”身份求教阮元,阮元赞其“天机清妙”,并给予诸多指导。陈介祺在数十年后给亲友写信时还多次提及阮元的教诲,可见陈介祺金石师缘之深切非同一般。
早年得到岳父李璋煜指点,晚年得到女婿吴重熹帮助
  李璋煜(1784—1857),字方赤,号月汀,山东诸城人,陈介祺的岳父。嘉庆二十四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后升迁四川司郎中,历官常州知府、扬州知府、广东惠潮道台、浙江按察使、江苏布政使等职。他是京城金石学界活跃的人物,主持校勘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成为文化界翘楚。
  李璋煜与陈介祺父子同为京官又是同乡,自然来往密切。李璋煜非常赏识陈介祺的才学,对其偏爱金石学尤为称赞,他觉得凭陈介祺的学问功底和悟性,必将在深奥的金石学领域大堪造就。后来,李璋煜将女儿许配给陈介祺。
  李璋煜实际上成为陈介祺一生专注金石学的决定性人物,从学识和物质上都为这位得意的乘龙快婿提供了终生赞助。李氏陈夫人在陈府相夫教子四十年,直至1871年与长子陈厚钟同年去世。
  陈介祺二十二岁便随从著名古物鉴赏家、金石学家吴式芬游学,考证金石研究古文字,并开始收藏金石古物,他“见三代器、秦汉印即好之”。陈介祺的收藏包括了毛公鼎、天亡簋(guǐ)、曾伯簠、十钟等在内的影响深远的青铜器,并初步进行了研究考释。陈介祺还收藏了古玺印2503方,并在金石好友许瀚、吴式芬、何绍基等人的帮助下拓印了《簠斋印集》十二册。
  吴式芬的二儿子吴重熹,是陈介祺后半生遇到的一个重要人物。由于陈、吴是至交,陈介祺将长女许配给了吴重熹。吴式芬去世后,陈介祺敦促其长子吴重周邀请他的老师许瀚整理校勘吴式芬遗著,将吴式芬的《据古录金文》等著作付梓刊印。陈介祺将吴式芬所藏封泥考释稿《汉封泥考》,加上自己收藏的封泥并入该书合编并考校,于光绪三十年刊印成书《封泥考略》。
  吴重熹多次为陈介祺整理缮写金石文字的著录,陈介祺对其也寄予了厚望,陈介祺曾在吴重熹为他抄写的《潍县陈氏宝物簠斋藏器目》题跋中说:“我对于女婿寄予的希望大且重,仲饴(吴重熹之字)勉之哉,勿以此夺志也。”
  吴重熹出身于官宦世家,又深受陈介祺点拨教诲,年轻时就追随长兄吴重周宦游各地恪守庭训,好古而博综经史。

与王懿荣书信频传 两人成为忘年之交
  吴重熹是陈介祺的长女婿,吴重熹的儿子吴崶(两淮盐运使)是陈介祺的外甥。吴崶又是国子监祭酒、有甲骨文发现之父称誉的王懿荣的女婿,所以这样算起来他们之间自然有了姻亲,因此王懿荣尊称女婿吴崶的外祖父陈介祺为“寿丈”。
  王懿荣比陈介祺小32岁,他是经鲍康和潘祖荫介绍,于同治十二年才开始与陈介祺通信交往的。之后陈、王频频传书探讨金石文物,交流鉴赏心得,两人遂成忘年之交。两人往复书信和赠送拓片资料的函件达240多封,足见关系之密切。
  光绪七年(1881)二月,王懿荣由故乡返回京城途经潍县,专门到陈介祺家居住了三天,遍赏陈府丰富的金石藏品,与陈介祺详细研究探讨当面求教。尔后王懿荣又在潍县遍访了收藏鉴赏家。这一切都为王懿荣日后发现断识甲骨文,奠定了坚实基础。
  清光绪十年(1884)七月二十日,陈介祺带着他许多未来得及实现的夙愿,永远地离开了他挚爱的金石事业。历代专家、学者对陈介祺学术思想和成就进行了高度评价。
  清代金石学家鲍康说:“寿卿(介祺)所藏古器无一不精,且多,允推当代第一。(他的书札)不特古雅可诵,其学识尤卓有可传。”《清史稿》中记载“介祺积学好古,所藏钟彝金石为近代之冠”。鲁迅先生曾指出:“论收藏,莫过于潍县的陈介祺。”郭沫若和商承祚则认为陈介祺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宗师。
◎相关链接
王懿荣
  王懿荣(1845—1900),字廉生。山东福山(今烟台市福山区)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以翰林擢侍读,官至祭酒,《清史稿》有传。
  王懿荣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幼承家学,6岁入古现村王氏家塾,15岁随父进京。他聪颖勤奋,泛涉书史,有过目不忘之誉。青年时代,性“笃好旧椠本书、古彝器、碑版图画之属”,尤潜心于金石之学。为搜求文物古籍,足迹遍及鲁、冀、陕、豫、川等地,“凡书籍字画、三代以来之铜器印章、泉货残石片瓦无不珍藏而秘玩之”。
  王懿荣在京为官半生,有时竟典衣当物搜寻购买古物。王懿荣曾先后拜访当时著名的收藏家、金石学者潘祖荫、吴大赝等人,同他们共同切磋琢磨,撰有《汉石存目》,《古泉选》,《南北朝存石目》,《福山金石志》等书,成为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