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金石大家陈介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狐狸大搬家
 
标题导航
慧眼识才俊培养曹鸿勋
2012年11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慧眼识才俊培养曹鸿勋
  曹鸿勋
  曹鸿勋书法。
  陈介祺收藏的铜镜拓片图。



  曹鸿勋是陈介祺的义子,也是科举以来潍县的第一位状元,曹鸿勋在陈家读书多年,陈介祺亲自为其辅导学业。为使曹鸿勋学有所成,陈介祺还专门请翰林王之翰做曹鸿勋的老师。曹鸿勋高中状元,使本来就翰墨飘香的陈家大院更加熠熠生辉。陈介祺慧眼识千里马,成为学界的一段佳话。

曹鸿勋家境贫寒,为不辍学业勤工俭学
  曹鸿勋(1846一1910),字仲铭,又字竹铭,号兰生,潍县西南关新巷子人。曹鸿勋的祖父为道光举人,曾出任过广东鹤山知县。但曹鸿勋的父亲曹棠却文墨平平无缘科举,只能做些小本买卖(烤火烧、煮地瓜等,也曾开过售衣小铺)养家糊口。曹父老实持重,所谓君子固穷却乐善好施,故在西南关一带有很好的口碑。曹鸿勋出生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农历二月初三,他出生时其祖父已病逝12年,他的学识未受祖父的直接影响。曹鸿勋未成年其父便不幸去世,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艰苦,家境贫寒使曹鸿勋幼年就产生了改变窘境的强烈愿望。
  当时在儒教盛行科考之风浓郁的潍县,长辈向少儿灌输的思想主要是“学而优则仕”,曹家也毫不例外。例如某街某家孩子面壁十年,得中举人;谁家后生《四书》、《五经》倒背如流,高中进士等。当时潍县的郭家、陈家、张家、丁家四大家族人才辈出,中举中进士者比比皆是。尤其是城里的陈官俊、陈介祺父子都是进士出身,特别是陈官俊官至工部、礼部、吏部尚书,曾是道光皇帝及道光长子的老师。幼年的曹鸿勋暗下决心苦读,想读书进取立志科举。
  曹鸿勋少时天资聪颖,他在上私塾时即被启蒙老师丁象庭发现。曹鸿勋初学《三字经》、《百家姓》等,就比其他学生学得快、背得熟。由于曹鸿勋与其他学生学习进度差别太大,丁象庭不得不“分层次教学”,对曹鸿勋单独另起炉灶。丁象庭对曹鸿勋这个贫而好学的弟子很关怀,经常留曹鸿勋在家吃午饭。为了不辍学业,曹鸿勋经常找机会勤工俭学。
  当时潍县知县张楷枝正指挥绅民修筑东关(即东城)城墙,加固城防主要用于防民变,尤其是防御正在“作乱”的太平天国和捻军,东关西城墙还可防洪,主要阻止白狼河(现白浪河)水入侵。修城者可“以工代赈”“以土换米”。曹鸿勋十几岁就参加了“以工代赈”的行列,他白天背土上城换米,聊补家中无米之炊,读书学习则放在晚上。当年潍县东关有一酆(fēng)姓大户望子成龙,听说曹鸿勋为读书“神童”,酆氏便请曹鸿勋为本家子弟做伴读。曹鸿勋一边带动酆氏子弟学习,一边抓紧自学。
陈介祺收为义子,尽心尽力培养曹鸿勋
  曹鸿勋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又有老师的精心辅导,故学业大进。后来曹鸿勋又认识了在潍县颇有学识的塾师陈恩德,陈恩德授课“严”字当头。曹鸿勋在陈恩德的指导下,学习又有长足的进步,三年之内读完了《四书》、《五经》及其它的有关名著史书,对与科考有关的其它书目,如朱熹的《大学衍义》等也广有涉猎。曹鸿勋的读书之多、记忆之牢、理解之深,均超出了陈恩德的预料。陈恩德每谈到曹鸿勋,常发自内心地赞叹:“吾为师多年,所教之徒颇多。单论聪明颖悟,精于学业一项,唯曹鸿勋一人而已!”
  一个偶然的机会,曹鸿勋结识了陈介祺。曹鸿勋学习之余,为潍县城东南角的文昌阁写春联。同治四年(1865)除夕前,陈介祺因事乘车出城,回来的路上想起文昌阁向他求写对联,就掉转车头直奔文昌阁。登入阁内后发现面前焕然一新,迎接的人说:“今年阁上春联都是曹鸿勋所写,此人时年二十岁,虽家贫但好学,不断来此,书法颇佳,故楹联为其所书,请评定。”陈介祺看到曹鸿勋书写的楹联字迹俊秀笔力雄健,点头称赞。
  陈介祺十分想见一见这位晚辈,回家后即命仆人驱车接曹鸿勋到家叙谈。陈介祺爱才,见到一表人才的曹鸿勋后问其所学,曹皆对答如流,陈介祺很佩服,送返时以财物相赠。春节之时,曹鸿勋到陈介祺府上拜年,两人一同进餐,陈介祺深感对曹鸿勋相见恨晚,便收曹鸿勋为徒。此后曹鸿勋便在陈介祺的家馆读书,陈介祺后来又把曹鸿勋收为义子,亲自辅导学业。为使曹鸿勋学有所成,陈介祺还专门请翰林王之翰做曹鸿勋的老师。

陈介祺等人捐助川资 曹鸿勋赶考高中状元
  陈家优越的学习条件,浓郁的学术氛围,为曹鸿勋创造了一个极佳的学习环境。陈介祺的收藏,使曹鸿勋大开了眼界。到了陈家读书后,陈家的藏书,曹鸿勋也有了机会进行借阅。再加上王之翰的精心辅导,曹鸿勋在学业方面有了超常发展。在科举仕途上,曹鸿勋也是一路顺风。曹鸿勋20岁中秀才,23岁补廪。同治十二年(1873),27岁的曹鸿勋以“拔贡”的身份进京赶考,得一等一名,并得以进入刑部,成为七品之官,正式步人仕途。
  曹鸿勋进京赶考的川资多由陈介祺等人捐助,因曹鸿勋的考试是一等一名,从此他便在京城小有名气。两年之后即光绪元年(1875),曹鸿勋于顺天府考了恩科而中举。光绪二年(1876),为庆祝光绪帝承嗣大位,京城举行了一次恩科大考,224名贡生参加了殿试,曹鸿勋赫然其中,结果他以一甲一名及第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曹鸿勋高中状元,轰动了京城。除文章超群外,一手好字即足以使众举子瞠目结舌。曹鸿勋的试卷书法,举子们看中,考官们看中,连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也拍手叫绝。
  曹鸿勋高中状元后,不断有人向他求字,连故宫、颐和园内也多处留有曹鸿勋墨迹。都说潍县史上无状元,曹鸿勋中状元的喜讯传到潍县,潍县城一片欢腾,曹鸿勋破了潍县“天荒”,都说新巷子飞出了“金凤凰”。陈介祺作为曹鸿勋的伯乐,他呕心沥血培养出的爱徒高中状元,使本来就翰墨飘香的陈家大院更加熠熠生辉。陈介祺慧眼识千里马,成为学界的一段佳话。

◎相关链接
曹鸿勋打破沉寂 成潍县首位状元
  明清以来,潍县儒学大盛,私塾、县学,麓台、潍阳、思乐等书院的兴办,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出了众多的优秀人才。潍县科举业最盛期主要在明清,明清两朝潍县考取举人、进士者甚众,仅清一朝,即出了举人296名、进士81名。但可惜的是,自隋唐至清光绪帝之前,潍县一带竟没有出一个状元。清光绪二年(1876),曹鸿勋打破潍县1200多年的沉寂,成为有科举以来潍县第一位状元。
  曹鸿勋是潍县西南关新巷子人。后来在光绪年间新巷子道北,也出了一名状元王寿彭(1875—1929),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王寿彭高中状元。曹、王两家南北相对。一条长不过百米、宽仅三米的不起眼的小巷子里,相隔不到30年竟出了两名状元,乡人惊喜便把新巷子称为“状元胡同”。两位状元都是平民出身,家道虽清贫但都自幼刻苦努力、勤奋好学,他们不仅书读得好而且字写得好,二十岁前即有才名。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