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光三十年(1850),陈介祺在家乡潍县城内旧居建成“万印楼”。晚年陈介祺回家乡潍县后,继续从事收藏并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石研究中,因其收藏的印篆过万,其故居被称为万印楼。万印楼古建筑历经百余年沧桑,土木、砖瓦等结构不同程度受到损坏,现在经修复已正式开馆供游人参观。万印楼是中国乃至世界当之无愧的金石学圣地。
“万印”为陈介祺竭毕生精力所聚 万印楼始建于清代道光三十年(1850),是陈介棋回家乡潍县在旧宅上建造而成。现坐落于潍城区东风西街与芙蓉街交叉处,成为陈介祺故居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大师刘海粟题写了“万印楼”匾额。当时其旧居规模占地约l公顷,万印楼是陈介祺收藏文物和研读著录之用房,以藏有古玺印过万方而被陈介棋命名为万印楼。陈介祺曾自书一楹联“陶文齐鲁四千种,印篆周秦一万方”。 万印楼是坐东朝西的民房式建筑,上下两层各四楹,面阁五间,为陈介祺当年庋藏金石彝器之处。楼内所藏古器物甚多,最著名者有万印、十钟、毛公鼎三种,其中“万印”为陈介祺竭毕生精力所聚。 陈介祺19岁开始收集古印,除广东阿伯瑜、昆玉兄弟赠送2700余方外,多是十方八方、三方五方零星得来。万印之中有三代古玺,秦、汉、晋官印和私印,绝大多数是铜制的,只有四十余方是金、玉、银质的,为万印中之精华。 万印楼是中国乃至于世界当之无愧的金石学圣地,万印楼陈列馆收藏有陈氏家谱,陈官俊所用漆砚1块、陈官俊特制毛笔3支、印章1方,陈官俊手书折页4页、陈官俊画像照片1张、伟堂笔记复印件、陈官俊列传复印件,陈介祺朱批战国策(2本)、金石书体手书扇面1份,陈介祺常用名号印章5方、陈介祺特制专用墨1盒、陈介祺特制专用毛笔2支、陈介祺所用印章印谱2本,陈介祺收藏的部分青铜器照片7张、青铜器拓片1份,《簠斋藏古目》1套(3册)、《簠斋尺牍》复印件散页,出版物《簠斋金文考》、民国影印本《簠斋尺牍》十二册、《簠斋鉴古与传古》,陈介祺早期的小楷复印件、陈介祺书写册页(序)1本,复制毛公鼎、天仁簋、井人钟等古青铜器等,复制陶文、瓦当、汉砖等。 万印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印楼北厅因藏有商周古钟十一件,故又称十钟山房,十钟山房门前上方正中挂“十钟山房”匾牌。这些钟也叫陈氏十钟,因陈介祺的收藏而得名,陈介祺根据所收藏的古钟数目,取其整数名其书斋曰“十钟山房”。 这些古钟是井仁汝钟、兮仲钟、纪侯钟、楚公钟(1-3)、虔秉钟、虢叔旅钟、许倪编钟等,多数是用来祭祀祖先的。其中体量最大的是井仁汝钟,最有名的是虢叔旅钟和楚公钟,“陈氏十钟”现收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1992年,万印楼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潍城区人民政府投资进行了维修并建立了“陈介祺故居陈列馆”。 解放后,陈介祺故居由其后人售与私立新华中学作为校舍。1952年,潍坊市人民政府接管后改为潍坊市第三中学。1982年,潍坊三中改建教学楼时,拟将故居全部拆除,经有关部门研究和陈氏后裔呼吁,万印楼和主屋及花厅得以保留。1992年,潍城区拨专款依照陈介祺故居原貌对现有房屋进行了基本恢复。1998年和2001年,潍城区文化局和陈介祺故居陈列馆先后两次自筹资金对古建房屋的外墙、门楼、门窗等进行了维修。 万印楼古建筑历经百余年沧桑,土木、砖瓦等结构不同程度受到损坏。为了保护好历史文化古建筑,经过多次实地勘察和专家反复论证,目前在保持原有风貌不变的情况下,依照修旧如旧的办法进行保护修复,彻底解决房顶漏雨及返潮的问题。书法家启功题写了“陈介祺故居陈列馆”,沈鹏为陈列馆题词“源溯先秦 功垂后世”,陈氏家族向陈列馆献出珍藏多年的大量实物和手札、书函资料。1993年,陈介祺故居陈列馆正式开馆供游人观赏,参观者一直络绎不绝。 ◎相关链接 书法自成一家 还是撰联高手 陈介祺是古文字学家,同时也是风格独具的书法家。陈介祺青年时代熟练“馆阁体”楷书,并苦临颜真卿,在颜体雄浑饱满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柳体的清劲有力。陈介祺在研究铭文的过程中,从“三代金文”的意趣窥见古人用笔之法,这就拓宽了他的书法视野。陈介祺提出“取法乎上,钟鼎篆隶皆可为吾师”,从而他创造出既有楷书的法度,又有隶书的笔意和钟鼎文的神韵,端庄典雅凝重洒脱的“金石书体”。在书法界陈介祺自成一家,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称赞他的字“古逸绝伦”。 陈介祺对于学书法的对象也甚明确,他“钟王帖南宗,六朝碑北宗,学者当师北宗,以碑为主,法真力足,则神理自高。先求风姿,俗软入骨,未易湔(jiān)洗矣”。陈介祺认为“六朝佳书,取其有篆隶笔法耳,非取貌奇,以怪样欺世。求楷之笔,其法莫多于隶。盖由篆入隶之初,隶中脱不尽篆法;由隶入楷之初,楷中脱不尽隶法。古人笔法多,后人笔法少;此余所以欲求楷中多得古人笔法,而于篆隶用心,且欲以凡字所有之点画分类,求其法之不同者,摹原碑字而论之,为汉碑笔法一书也。” 陈介祺是书篆和撰联高手,但极少因事赠与外界人士作品,即使同僚乡绅也不例外。陈介祺也有破例的时候,他曾主动给一工匠书赠一楹联。上款题“息舟有独行为余刻石撰此酬之”,落款“海滨病史”,正文“踽凉齐饿者 俎豆古逸民”。说起此楹联,还有一段故事在里边。 据说陈介祺的夫人李氏病故,陈介祺感念贤妻之“从德”,便铸了一块铜板在穴墓上当做盖石。在硬度极高的铜板上刻字非常人所能,当时潍县只有一人身怀此技,他就是韩秀岐。 韩秀岐是潍县东关人,自幼聪颖好学能诗善文,诗文之余攻篆隶镌铜银。陈介祺要在铜墓盖上刻字,多次邀请韩秀岐帮忙,韩秀岐方才答应。镌铜是一项十分费力的活,据传韩秀岐辛苦劳作,双手磨出血泡才告完工。 陈介祺想以金银作为工钱酬谢,韩秀岐不受,陈介祺赠以土地答谢,韩秀岐也不要。实在没办法,陈介祺想到了精神答谢,主动为韩秀岐书写了一楹联。 陈介祺的书法楹联,虽不能说是字字珍宝句句珠玑,却也是有钱难买,许多官宦人家豪绅之辈想买都买不到。对耿直高士韩秀岐来说,陈介祺赠与的楹联是最好的答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