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外流不少,杨家埠年画刻版升值数十倍 |
原先村里家家户户会刻版,如今掌握这门技术者不足20人 |
|
|
杨乃东整理他所收藏的年画刻版。
本报记者 张驰 摄 |
|
|
|
“家家印年画,户户扎风筝。”这是寒亭杨家埠的特色。11月22日,记者采访了解到,原来的杨家埠村几乎每家都有一两个人会做年画刻版,甚至有的一家三代都会做。然而现在,有着1300多人的杨家埠村会做年画刻版的已不足20人了。村里的老人都呼吁,应该对年画刻版进行保护,让年画文化传承下去。
他收藏了一千多刻版 22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寒亭杨家埠和兴永年画风筝店看到,店内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年画和风筝,几位顾客正在挑选。在该店经理杨乃东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年画加工间看到,这里摆着3个长方形的5层货架子,架子上摆满了年画刻版,每层货架子上都贴着“三国”、“红楼梦”等标签。“版太多了,工人们经常使用容易混淆,贴上标签就一目了然了。”杨乃东说。 随后,杨乃东带记者来到他家的一间储物间,刚推开门,记者就看到了摆放整齐的年画刻版,和加工间一样,这些年画刻版也被放在一个长方形的5层货架上。“这两个屋子加起来共有1000多个年画刻版,多数是我这些年收藏的,很少是祖传下来的。”杨乃东说。 杨乃东拿起一块“年年有余”的年画刻版向记者介绍,这是块清末时期的年画刻版,是他花3000元钱买来的。杨乃东又从里屋里拿出了一块“灶王”年画刻版,他说,这是他家祖传下来的明末时期的一块刻版,现在已经不使用了,只是用来永久收藏。 村里大量刻版被卖掉 据了解,前几年杨家埠拆迁时,村里很多人都把家里的年画刻版给卖了,还有不少人把年画刻版当柴禾烧了,现在保留下来的年画刻版都被人收藏起来了。因为现在杨家埠会刻版的人越来越少,年画刻版的行情也越来越贵,有年画刻版的人也不会轻易出手了。 “我的大部分年画刻版是从别人手里买回来的,以前的一套‘门神’刻版只卖三四百元,现在却能卖上万元,即使是很普通的一块刻版,也能卖上千元。”杨乃东说,他觉得应该把这些年画刻版保护起来,不能随意流失。 杨乃东告诉记者,他家祖祖辈辈都是做年画的,到他这辈已是第18代了。“我从13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年画刻版,收藏年画刻版也有十几年了。”杨乃东说,他父亲今年90多岁了,曾经也是木版年画雕刻方面的专家。杨乃东的儿子今年27岁,正跟着他学习刻木版年画,他希望儿子以后能继承祖业。 希望年画能传承下去 今年83岁的谭家正是寒亭区档案局的退休干部,他从1986年开始研究杨家埠,并写了一本《杨家埠村志》。曾参加过杨家埠普查的谭家正告诉记者,建国前杨家埠约有6000多套年画刻版,1992年时还剩5000多套,2003年时为3500多套,2008年时为3200多套,目前粗略统计为3300多套。“这些年画刻版包括后人新刻的,年画刻版越来越少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捐献、收藏,被老百姓卖了等。”谭家正说,据他了解,这些年画刻版仅存在村里三四户人家。 “现在还在经营年画的,都很重视年画刻版,现在的年画刻版升值了。”谭家正说,以前的杨家埠村几乎每家都有一两个人会做年画刻版,甚至有的一家三代都会。然而现在的杨家埠村420余户1300多人中,会做年画刻版的不足20人,其中有的还是90岁高龄,已经有心无力了。现在的年画刻版仍采用原来的花样模式,缺乏创新,不少人只注重年画的商业性,却忘了年画是杨家埠的传承文化,忽略了年画本身的特色。他呼吁,应该对年画刻版进行保护,让年画文化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刘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