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1月1日,《潍坊晚报》进行了创刊以来规模最大、最彻底的一次改版,报纸版式更加简洁明快,更加时尚,更显年轻,尤其是选用了郑板桥的字作为新报头,既具有文献史料性,也具有艺术感染性,充分彰显了《潍坊晚报》厚重的文化底蕴,改版后的《潍坊晚报》还新开设了“潍晚时评”“潍晚深度”、“潍晚扶助”等固定栏目,刊发的新闻稿件也更加亲民、便民,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 换报头寓意更加关注民生 由潍坊报业集团主办的《潍坊晚报》创刊于1994年1月1日。自2009年11月18日起,半岛传媒有限公司与潍坊报业集团共同经营《潍坊晚报》。 自合作之初,《潍坊晚报》便酝酿着改版,以便脱胎换骨,更加符合报业的发展。报头是一份报纸的门面和眼睛,是书法艺术的再现。纵观林林总总的报头书法,或雍容典雅,或刚柔并蓄,或遒劲大方,或端庄秀丽,无不给人以艺术享受和文化熏陶。创刊十多年来,《潍坊晚报》的报头虽几经更换和修改,但始终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此次改版,决定制作一个既有历史价值、审美价值,又有潍坊特色的新报头。 改版过程中,先后选用了诸多字体进行研究和比较,但由于“潍坊”两个字属于不常用的地名用字,因此只能用拼字,而拼出的字基本没有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其次,若选用鲁迅体等作为报头字体,丝毫体现不出潍坊的地域特性。基于以上原因,改版小组最终把目光转向曾在潍县(今潍坊市)做过七年县令的郑板桥。 郑板桥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对当时潍县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诗、书、画并称“三绝”,在潍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诗文、书画,流传至今,200多年来一直深受潍坊人的喜爱,成为潍坊历史文化重要的标志性符号,在国内外也享有极高声誉。最终选用郑板桥的字作为《潍坊晚报》的报头字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潍坊晚报》要传承郑板桥那种“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更加关注基层民众的声音;二是《潍坊晚报》要与潍坊的人文历史一脉相承,扎根于潍坊这片沃土。 潍晚时评每天点评大事件 这次改版,《潍坊晚报》同时启用了新的视觉系统,让晚报在兼顾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时尚。版式风格定位为简洁、精致。一版强调视觉冲击力,重视标题的视觉作用。新闻版块强调理性阅读,稿件顺序明晰,分区清楚,拒绝不必要的视觉渲染和夸张,重视大图片的作用,重视新闻图表的作用。文娱、体育版块,适当灵活处理,尽量避免花哨信息。 除了版式,这次改版还对报道内容进行改进,新开设了“潍晚时评”、“潍晚深度”等固定栏目,受到了越来越多读者的关注。 杨集安是位于青州市西南山区里的一个小村落,从昔日的人丁兴旺到今天的全村只有10口人坚守,杨集安以及越来越多像杨集安一样可能要消失的村子引起了本报记者的关注。2011年3月20日《潍坊晚报》“潍晚深度”栏目用8个整版的篇幅推出了“探望山村守望者”的深度报道,引起了包括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最值得称道的是“潍晚时评”专栏,每天不仅精选了国内著名评论员的精彩时评,潍晚编辑中心徐炳涛、刘超两位大编每晚还亲自“操刀”,针对国内时事以及本地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点评。一针见血,以小见大,观点新颖,语言犀利,让潍晚在第一时间发出自己的声音,深受读者喜爱。如今,“潍晚时评”栏目已经成了《潍坊晚报》的“招牌菜”。 本报记者 张振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