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40版:见证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拿下诺奖,作家莫言是老乡
2012年11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拿下诺奖,作家莫言是老乡



  2012年10月11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潍坊高密籍作家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由于策划及时,从10月11日开始,本报及时报道了这一消息,并连续多日大篇幅追踪报道,刊发了《咱老乡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十部经典之作部部有传奇》、《获奖之后,莫言的书遭“抢”》等报道,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体验、分享了这一事件带给民众的欢欣与激动。
 哥嫂讲述
听闻莫言获奖喜不自禁
  莫言大哥管谟贤介绍,从2012年10月9日开始,国内外上百家媒体的数百名记者,陆续到达高密,“短枪长炮”严阵以待。他们家所有电话几乎被打爆,莫言只好关闭手机,“躲”在家中闭门谢客。
  据管谟贤介绍,11日晚上7时前,莫言和妻子带着小外孙女到他家一起收看凤凰资讯台的节目。7时整,电视台准时转播了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现场。主持人公布诺奖获得者的话语一落,他们全家人高兴得站起来鼓掌。
  “我当时真有‘天下掉下个林妹妹’的感觉。诺奖对我们来说,是那么陌生,又那么熟悉,那么令人企盼,现在,她就来到了我们面前。”提起莫言获奖的事,管谟贤喜不自禁:“现在的心情非常高兴、激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光是管家人的骄傲,高密人的骄傲,更是中国人的骄傲。
  其实,早在当晚6时45分左右,莫言就提前接到瑞典文学院的电话,说他获得本届诺奖。但莫言没有声张,他只把消息跟大哥大嫂、在北京的女儿管笑笑通报了一下,而且只有俩字“得了”。随即,管谟贤通知了自己的儿子,管笑笑跟自己的公公婆婆说了,知道此消息的人仅限于这个小圈子。
 记者手记
追星一样赶场采访写稿
  11日下午,从管谟贤家出来,记者一行聚在楼道内等待。晚上近9时的时候,记者看到莫言家楼道的灯光亮了,知道他已经走出家门,于是立即上前拍照采访。
  莫言走下楼梯时,已经有不少闻讯赶来的文友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书让莫言签名。莫言很随和,签了几本后才上车赶往凤都国际大酒店。记者一行也连忙驱车追上去。
  发布会现场人头攒动,已经聚集了数十家中外媒体,一见莫言到来,大家一拥而上,争先恐后采访,场面一度非常拥挤,莫言随和地站着接受媒体采访。整场发布会历时半个多小时,晚9时40分,发布会结束,记者立即回去赶稿,直到稿件写完长舒一口气,才意识到晚饭还没吃。
 民间行动
鞭炮声锣鼓声齐鸣欢庆
  莫言获奖当晚,高密市政府、疏港区党委政府、文学爱好者以及民间都组织了庆祝活动,祝贺老乡莫言喜获诺贝尔文学奖,堪称狂欢之夜。
  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后不久,得到消息的市民难掩喜悦的心情,纷纷燃放鞭炮和烟花,高密城区人民大街上鞭炮声响成一片。在平安庄,烟花照亮了夜空,村里组织起秧歌队、锣鼓队,请来茂腔戏班子,载歌载舞。胶河疏港物流园区印刷厂连夜开工,立马赶制120条红色横幅。第二天一早,街上就挂满了“热烈祝贺家乡作家莫言先生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横幅标语。
  当晚11时许,由40多名文学爱好者组成的车队,行驶30多公里来到电影《红高粱》的拍摄地——胶河疏港物流园区孙家口村,其中不乏有专程从北京、济南等地赶回来的“粉丝”,尽管夜里气温低,道路崎岖不平,甚至有跟不上车队的车辆一次次地迷路,但这些丝毫抵挡不住“粉丝”们浓浓的热情。文学爱好者们来到村北小石桥上,以地为席,共同举杯庆祝莫言先生获奖,畅谈和回忆莫言先生的一部部作品。
      刘扬 本报记者 韩镇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