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11年2月13日在潍坊晚报头版、A4、A5版上被广大读者所熟知开始,刘竹承这位台湾老人以及他慷慨捐资助学的事迹,就感动着越来越多的潍坊晚报读者。这份感动像一盏明灯,指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上慈善、助人之路…… 头版照片,刘竹承高兴抱着“外孙女” 报道情况:2011年2月13日的潍坊晚报,头条新闻和头版照片,不但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且让人看后无限温暖,心中洋溢着爱心赋予我们的巨大力量,感受着幸福。 报道节选:当天本报以《14年,在潍台商刘竹承资助了134名寒门学子》为题,首次报道了在潍坊经商的台湾人刘竹承,14年来,坚持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当时,正是刘竹承和他资助的孩子们的见面会。每年正月和8月中旬,刘竹承都会“宴请”他资助的孩子们。当天,刘竹承不时抱一抱一个襁褓中的孩子,甚至还忍不住贴在孩子脸上亲亲。刘竹承亲切地对别人说,这是“我的外孙女”。原来,这个襁褓中的孩子,是昌邑市外国语学校教师赵香玉的女儿,孩子才三个多月。 赵香玉是受刘竹承资助而得以完成大学学业的,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当时,她成了刘竹承资助学生的重要工作人员之一,她亲切地叫刘竹承“刘爸爸”,当有了孩子以后,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孩子尽快见见恩人“刘姥爷”。
我爱潍坊,刘竹承喜欢潍坊人的实在 报道情况:2011年10月10日,本报A6版,在报道我市“共建宜居宜业城市·我爱潍坊”人物时,记者再次对刘竹承老先生进行了采访。采访中,刘老先生畅谈自己曾经与山东人为邻,喜欢山东人、潍坊人的那份实在。 报道节选:提起资助孩子们的感受,刘竹承谈得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幸福感。与漂亮、充满魅力的潍坊结缘,他感觉幸福;看着自己帮助的孩子们健康成长,那么朴实有爱心,他更感到幸福。 “在台湾,我家楼上楼下都有山东人,在朋友的介绍下我到了潍坊,和当时昌邑的一家公司合作了。”谈起当年来潍坊创业,刘竹承说,就是冲着山东人的实在来的。而关键时刻,实在的潍坊人还救过刘竹承的急。 如今,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刘竹承最高兴的事情之一,就是不时地拿起手机,翻看这么多年资助的151名孩子从五湖四海给他发来的短信。
缺席发放,孩子们争相通过电话问候 报道情况:2012年8月17日,本报A5版,以《发放17万助学款,刘爸爸缺席》为题,报道了在8月16日的助学金发放仪式上,刘竹承因为身体不适,不能参加此次助学金发放仪式,很多孩子在现场都哭了起来。 报道节选:“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不知道是谁开了头,大家开始一起唱起那首《感恩的心》。这些受助的孩子们,用他们的真心唱出对刘竹承先生的感谢和惦念。 刘竹承的秘书方先生称,这是刘竹承7年来第一次缺席助学金发放仪式。此前,怕耽误与孩子相聚的时间,刘先生一直不肯做手术,谁知病情却一直不见好转,医生不让他出院,他怕耽误孩子们的开学时间,这次只得委托自己的女婿和公司的副总组织此次聚会。 孩子们立即组织起来给刘竹承打去电话,争先恐后地问候“刘爸爸”,听到孩子们的声音,“刘爸爸”在电话的另一端感动得泣不成声。后来,学子们在一个留言簿上写下了送给“刘爸爸”的祝福。 文/图 本报记者 臧岳 记者手记 因为准备本期特刊,记者再次联系了刘竹承。刘先生已出院,在台湾家中养病。生病这段时间,刘先生跟很多孩子交流过,他为孩子们的进步欣慰不已,对这些自己资助的孩子们,刘老先生十分放心,他相信大爱之家,大家都无比珍重彼此的惦念,都会努力。 天冷了,刘先生说“大爱之家”的孩子们,要彼此多联系,天冷了,要互相告知多添加衣服,别冻坏了身体……资助寒门学子上学,刘竹承用15年的坚持,成就了150多个孩子的梦想,成就了一个大爱之家里温暖无比的亲情,成就了一种大爱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