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2011年冬天,我市寿光、安丘两地菜农们丰产不丰收、大白菜等蔬菜出现滞销、积压。记者深入田间地头第一时间将信息发布了出去,并积极联系爱心企业伸出援手。短短一个月,60余家爱心企业及个人买走了菜农将近100万斤的大白菜。爱心再次传递,一部分“爱心菜”被送到城区5000余户特殊家庭及福利院、敬老院。活动不但解决了菜农的燃眉之急,也引导了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公益事业,得到广泛赞誉。 新闻事件 大白菜卖不动,记者下乡探访 2011年12月14日上午,记者得到寿光市的大白菜丰产不丰收的消息,于是冒着寒风赶到了寿光市田柳镇阎家庄村。在村民刘光春家的白菜地里,记者看到菜地北侧的大部分白菜倒还饱满丰盈,有十多名工人正站在泥泞中忙着割菜、包装,搬运,而南边的一大片等待收割的白菜却已经开始出现枯烂,表层有些发黑。地上还散落着许多烂掉的掰下来的白菜叶子,跟泥土混在一起。 在北边的白菜地里,刘光春满头白发的老父亲刘兰山独自坐着板凳剥菜叶,最后只剩下菜心。据刘光春讲述,往年这时候,白菜早就卖完了,可当年已经到了12月中旬,才卖出去第一车,“本来都不抱希望了,还以为今冬白菜一棵都卖不出去,卖一点就算一点吧,起码少赔一点。” 记者走访了解到,原来,阎家庄村当年一共种了四五十亩白菜,许多菜农都是差不多的惨淡光景。而其中种植数量最多的,就是刘光校和刘光春兄弟俩,他俩共种了20亩。 为菜农解燃眉之急,记者返回后立即编写了第一篇稿件《大白菜地头上五分钱就卖》,刊发于第二天的报纸,并抓紧时间联络爱心企业购买大白菜。同时,记者又对同样种植了大量大白菜的安丘市新安街道下洼村、兴安街道大石泉村、小石泉村的白菜销售情况进行了实地探访。让记者感到辛酸的是,下洼村的60岁村民刘美英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她的儿子也因病无法干重活儿,老人独自一人种菜、收菜,补贴家用,但望着丰收后堆满一屋的大白菜,她愁眉不展。说起卖不出去的白菜,大石泉村村民叶瑞祥和老伴也直抹眼泪,他们就等着卖掉这三五百斤的白菜给正在上大学的女儿寄生活费……
爱心盘点 三十余篇稿件,记录爱心传递 《寿光大白菜丰收却滞销 收购价每斤5分钱》、《成堆白菜卖不出去,愁得菜农直抹眼泪》、《冻坏的白菜,俺坚决不卖》……一篇篇稿件见报后,在本报的呼吁和带动下,我市以及全省、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出爱心企业及个人,纷纷致电本报希望购买“爱心大白菜”,帮菜农解决难题。 12月15日上午,国泰君安证券有限公司潍坊营业部成为第一家购买“爱心大白菜”的企业。工作人员到地头上帮菜农收白菜、包装,买走了2万斤大白菜。 12月30日,江苏中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潍坊分公司的工作人员收购了7户贫困村民共计2万斤“爱心大白菜”。当天下午,这些大白菜分发到了我市城区两个社区的贫困户手中。 …… 一个月的时间,共计60余家企业及个人参与到爱心行动中来,近一百万斤的大白菜得以销售。《成堆白菜卖不出去愁得直抹眼泪 望再伸援手》、《安丘白菜滞销追踪 一爱心企业再购2万斤》、《年前一个月,爱心大白菜卖出一百万斤》……爱心涌动,记者采写稿件的过程中,心里也充满了感激。 直到2012年1月18日,本报先是帮助寿光市田柳镇阎家庄村的两个种白菜大户销售了20余万斤大白菜,又帮安丘市新安街道下洼村50余户菜农,兴安街道大石泉村、小石泉村、苇园村等地众多菜农,销售了70余万斤滞销的大白菜。这里面,除了见报稿件所报道的爱心企业,还有相当一部分不愿透露姓名的爱心人士自行前去购买“爱心大白菜”。 这些大白菜很大一部分被分发给了我市城区众多贫困户、低保户,还有的被送到了福利机构。其中,潍坊市社会福利院、潍坊市敬老院、潍坊市聋哑学校、潍坊市盲校、寿光市敬老院等多家单位收到了“爱心大白菜”,奎文区苇湾社区、奎文门社区、芙蓉街社区、丁家道口社区、虞中社区、福寿街社区等10余家社区的贫困户、低保户也领到了“爱心大白菜”。 菜农的难关过了,贫困户低保户的心也暖了。 记者回访 今年蔬菜也不好卖 今年11月7日,为了了解受助村庄今年大白菜的收成情况,记者对安丘市兴安街道小石泉村进行了回访。热心村民董金华告诉记者,今年他们村家家户户还是都种植了大白菜,而且比去年还多一些,不知道今年会不会卖得好一些。 “除了大白菜,今年俺们村每家每户还种了葱姜,但是葱姜不值钱啊,这几天已经到了收购旺季,可大姜才三毛钱一斤,葱两毛七八一斤都没人要。”董金华告诉记者,村里大约每户都种了二三亩地的葱姜,但今年的行情不好,去年五毛多一斤的大姜,今年只能卖到三毛钱,葱也比往年便宜了一两毛钱。 董金华说,去年《潍坊晚报》帮他们村卖出了十多万斤的大白菜,希望今年能好一些,让他们顺利将葱姜和大白菜卖出去。如果菜农的囤积量很大的话,他们希望晚报和爱心人士们还能像去年一样伸出援手,让他们一年来的辛苦没有白费。
记者手记 记于心 感于怀 从“爱心大白菜”系列报道的第一篇稿件刊发以来,每天都有很多的热心企业和个人打电话咨询、订菜,给我们和菜农带来了希望。 感动的是,在拉菜、送菜的过程中,菜农与热心人的近距离接触,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场景。50元钱在地头上推让半天,买卖双方谁都不肯收;临走时菜农为表感谢坚持让热心人带走一袋萝卜尝尝;从热心人手中接过菜钱时,一双沾满泥土的大手在身上的破棉袄上擦了又擦;当热心人伸出手时,菜农拘谨地说了句“俺手脏,别握了”;为了表达感谢,村民们在寒风中默默站了两个小时,只为给记者“看车”。 …… 农民们是可爱的,也是可敬的,最辛苦最底层的生活,养成了农民最朴实的性格。依然记得,望着成片未收割的白菜时,他们眼睛里流露出的痛惜;依然记得,看着慢慢销售出去的大白菜,他们皱纹满布的脸上终于有了久违的笑容;依然记得,把爱心企业的车子送出去好远好远后,他们踯躅脚步里的不舍。 本报记者 贾慧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