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2010年3月底,记者来到潍城区军埠口综合项目区河西岭村采访时了解到,该村村民们住的全是1982年由当时的公社统一盖的安置房。几年后,有的房子出现裂纹,后来甚至墙倒屋倾。村民们纷纷在墙上打“铁补丁”,在房后垒起“顶墙”。本报对此非常重视,在记者采访的第二天,以《俺家房子拄拐棍》为题在A1版做了导读和配图,同时以《家住“拐棍房”咋能睡安生》为题在A4版做了报道。随后,多篇报道继续发力,村民们危房改造的心愿有望实现了。 新闻事件 79户住着“拐棍房” 潍城区军埠口综合项目区的河西岭村有个“怪象”,大多数老屋内都有一根粗钢筋横穿横穿南北,还有不少村民家的屋后都有一排用砖头和水泥砌成的三角形的“顶墙”。2010年3月30日,本报记者发出了第一篇关于河西岭“拐棍房”的报道《家住“拐棍房”,咋能睡安生》,此后,《“拐棍房”原是“无根房”》、《无根房说塌就塌》等多篇报道层层深入持续发力。 采访中,村支部书记唐兆勤告诉记者,这个上世纪80年代的移民村,住的全是1982年由当时的公社统一盖的安置房,房子都没打地基。入住没几年,村民的房子开始出现裂纹,甚至墙倾、顶塌。村民们纷纷在墙上打“铁补丁”,在房后垒起“顶墙”。
村民心声 提心吊胆盼别危房 没根基的房子说塌就塌,全村人无不提心吊胆。采访中,河西岭村后住着的75岁的丁大娘令记者印象深刻。只要逢年过节鞭炮声一响,老人家屋里的墙皮就会被震落。“要是房子塌了,我这老婆子死在里面都没人知道。”丁大娘的担心不是没有来由。七八年前的一个中午,一家人在西边的小偏房里做饭,隔壁儿子的房子大白天地从中塌陷,窗户四处迸裂。 村支部书记唐兆勤找人拍下了当时的照片,在这些照片上,有的记录了从中间大面积塌陷的屋顶,有的记录了滑得七零八落的成排瓦片,其间断壁残垣、碎石烂瓦、茅草横列,18张照片一一看来,让人唏嘘不已。 本报记者 陆菁菁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