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事件回放 2011年3月20日,《潍坊晚报》用7个版的版面村以探访村庄守望者为主题描写了一个万亩大山怀抱的最高点,沉睡着一个仅剩10人留守的寂寞的小村杨集安,探访了他们在大山深处的生活、困难、纠结以及村子的未来。这个10人组成的超小村有三个光棍,小的40多岁,大的60多岁。剩下的7人全是老人,小的68岁,最大的已有80岁。 报道刊发之后,杨集安村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中央电视台也对其进行了采访报道。越来越多的读者、网友、驴友来到杨集安,探望了这大山深处的守望者。 记者探访 曾经,山上那个寂寞的小村 杨集安是一个几乎没有正经路可到达的小村,入村的路共有两条,两条路形成了一个“$”行。盘山路蛇形而进,形成了一个有一个的“S”,而人工长期踩踏形成的一条山脊笑道则穿越“S”,村民也大都选择这条人工踩踏而成的这条小山路。 在杨集安,村民的生活简单而又复杂,简单的是由于没有娱乐设施,村西侧的老槐树也是村里最主要的“娱乐场所”,老人们的娱乐活动也局限于在老槐树下聊聊天。复杂的是村民要步行几里地到山中去打水,吃饭也要靠自己用磨盘磨。 从130多口人的山村到常住居民只有10人的小山村,杨集安用了近30多年的时间,30多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而对于杨集安人而言,却走出了一条长长的外出之路。孩子们上学不方便,为了孩子他们离开杨集安。出嫁、外出打工与到别处做上门女婿,是杨集安人走出去的三种途径。而对于这10名山村守望者而言,在他们心中更多的无奈,想离开而又不想给孩子们添麻烦。
爱心涌动 2011年3月26日,越野e族潍坊分队的十多名队员奔波150多公里来到了杨集安,给村民带去了米面油等生活必须品,还替村民补齐了修路费。 2011年7月23日,潍坊社区义工来到杨集安,近三十年没有放过电影的山村,这一次免费收看到了电影。志愿者们还在山上建了一处板房,作为义工活动的临时落脚点,同时帮助村民看病拿药,村民有个头疼脑热也不需要走7公里的山路买药了。 记者了解到,从设立义诊点以来,潍坊社区义工每个月都会来到杨集安,替老人们看病,一年多的时间里,这种爱心从未间断过…… 本报记者 花凯 殷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