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岁的林林是来自青海的一个小男孩,今年春天,他跟随打工的父母来到了寒亭区。林林在老家就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级上学期,而今年寒假后,一年级的孩子们早已入学,但他随爸爸先后来到了寒亭区的多个学校,希望学校能接收林林入学,但是由于林林父母不能暂住证、提供转学证明等相关材料,一直未能解决此事。经过本报的帮助和寒亭区教育局、寒亭区实验小学的协调,林林就近在寒亭区实验小学入学了。 本报关注 八岁的林林天天哭,“我想上学” 2012年3月14日记者接到了热心市民提供的线索,来到寒亭区民主街与幸福路路口中东南侧的一家饭馆,看到一个小男孩正在餐桌上埋头写作业,他就是林林,他的父母都在这里打工。记者发现,他的课本都是一年级上册的课本。 林林的爸爸王先生对记者说,他们的老家是青海省,儿子林林今年8岁,去年9月在青海当地上了小学一年级。2012年2月底,夫妻俩来到潍坊寒亭区,投奔一个开饭馆的老乡打工赚钱,打算让孩子就近到饭馆附近的学校继续上学。 然而,夫妻俩他带孩子接连跑了餐馆附近的三处小学,这三处小学都以学生满了为由,委婉地拒绝接收林林入学。 当日上午,记者来到了寒亭区教育局普教科,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考虑到学校学生安全等问题,学校确实不能随意接收孩子入学,像王先生的孩子属于外来打工子女,按规定,他们的子女入学得需要向学校提供户口本、暂住证,营业执照或是劳务合同,房产证或是房屋租赁合同以及孩子老家学校的转学证明。“只要孩子符合这些条件,我们会帮助协调孩子上学。”这位负责人对记者说。 听到这些,王先生对记者说,他们的暂住证正在办理中,转学证明也会让老家的朋友帮助尽快快递过来,户口本、劳务合同等材料他也都有,他会尽快将这些材料提供出来,希望孩子能尽快上学。 事情解决 教育部门特事特办林林走进校园 本报3月15日A15版以《孩子天天哭,“我想上学”》为题,报道了此事,报道发出后,寒亭区教育局的负责人非常重视此事,当即决定特事特办,3月16日,林林终于坐在了寒亭区实验小学一年级三班的课堂内,如愿圆了他的上学梦。“我太高兴了,这里的老师、同学们对我都很好,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当日,在学校上学的林林高兴地对记者说。 寒亭区实验小学的校长杜纪涛对记者说,他们学校是距离王先生所打工那家饭馆最近的学校,《潍坊晚报》上报道了此事后,让他非常纳闷,因为他一直不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儿,后来,他才知道,王先生带着孩子来他们学校时,只是咨询了学校的保安,并没有见到他们学校的负责人、老师。对于林林上学的事,他们学校也非常重视,虽然林林没有办理转学手续,相关的入学材料也没有办理齐全,但为了不耽误孩子上学,他们先让他入学,然后家长再为他逐渐补办相关材料。 对于此事,寒亭区教育局普教科科长张秀军说,按规定,像林林这种情况,属于外来务工子女,按规定,孩子入学需要提供转学证明及户口本、暂住证等材料,只有符合条件,才能在寒亭区入学。虽然目前,孩子家长不能全部提供这些材料,但为了让林林早日能上学,他们经请示局领导,最后决定特事特办,先让孩子入学,才让其家长补交这些材料。最后,经他们协调,林林就近在寒亭区实验小学入学。
记者回访 林林已上小学二年级,成绩不错 11月4日,记者再次来到寒亭区民主街与幸福路路口东南侧林林爸妈工作的那家饭馆。“多亏了你们潍坊晚报的帮助,我弟弟才能在这里上学,弟弟学习还算不错,现在已经上二年级了。”林林的哥哥王斌对记者说。林林的叔叔王先生也说,林林自从来到寒亭区实验小学上学后,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 林林的爸爸回老家了,林林的叔叔王先生对记者说,林林的学习成绩比在他们老家青海时要进步多了,这还得多亏了潍坊晚报及学校,否则,林林的学习不会有那么大进步。 说起当时林林迟迟无法上学的情况,王先生说,他们曾带孩子到多所小学,但都被拒收。报着一线希望,他们拨打了潍坊晚报热线,得到了本报的关注,经过本报的帮助,寒亭区教育局、寒亭区实验小学终于同意让林林入学了,此时,他们也了解到,也并非是这些学校故意不接收孩子入学,也是由于他们不能全部提供林林的转学证明等材料。但最后,学校特事特办,接收了林林,林林得以就近入学。“学校距饭馆仅200米,每天孩子上学、放学非常方便。”王先生说,对于此事,他们全家人都非常感动,也非常感谢潍坊晚报及寒亭区教育局、寒亭区实验小学的相关领导,是这些好心人让林林有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改变了他的生活。 本报记者 刘晓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