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事件回放 为了让潍坊人更加了解母亲河潍河,2010年6月29日至7月10日,本报与相关部门组织策划了潍坊市首次潍河全程徒步漂流科考活动。精心挑选的13名队员在经过了前期的训练准备后,利用12天的时间长途跋涉500余里,全程考察了潍河的水量、水质、地理、人文等信息,拍摄生态景物等图片资料20000多张,采集水样72瓶,先后发现了桃花水母、黄嘴白鹭等国家珍稀生物,最终形成了2万余字的科考报告提供给有关部门作为参考,并举办了科考成果展,全市20多万市民参观,极大提高了市民的母亲河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 记者探访 12天漂流,12天的回忆 12天,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而对每一位漂流队员以及参与活动的记者,12天的漂流已经成为一段美好的回忆。 6月29日漂流第一天,队员们一起努力,把一个村子里的破损的石桥修好了,但修好以后才意识到,他们似乎帮了一个倒忙。在漂流过程中,因为采砂被侵蚀的河岸和采砂船工作时的情景,让队员们触目惊心。在水中发现桃花水母,让队员们惊喜。在峡山水库,队员们抢救了一只与其他鸟类打架受伤的池鹭。为了加快行进速度,队员们发挥才智,制作了各种各样的船帆,使得漂流队变成了“帆船队”。每到一个地方队员们都取水样,并且标注信息。因为天天接受太阳的炙烤,队员们要么穿上了“真皮黑色袜”、要么穿上了“真皮背心”。因为装扮的缘故,队员们还被附近的村民赋予了多重身份:民工、旅游的、划船的,大部分时间,他们都被当成了“怪人”。在漂流接近尾声时,队员们还帮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锄地……12天的时间,队员们通过考察对母亲河有了一个感性又理性的认识。 记者手记 本次活动对于我而言,终身难忘,12天的漂流,让我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小凯。此次活动中遇到了很多淳朴善良的人,比如给我摘桃吃的大爷以及潍河上为大家服务的摆渡人。12天的时间,我每天早晨伴着各种各样的鸟叫声和农用车的突突声醒来,晚上又伴着像钻石一样闪闪发亮的星星和清脆的虫叫声入睡,这一切是在城市中体验不到的。12天的时间,我经历了第一次睡帐篷、第一次搭帐篷、第一次在野草和荆棘中徒步、第一次在高速公路大桥下睡觉、第一次陷入沼泽……这些经历或快乐或痛苦或惊险,但对我而言都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也让我像祥林嫂一样,经常会说起漂流途中的苦与乐。 本报记者 王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