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活动背景 为更好地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真正达到“走百家门、听百家事、解百家困、帮百家难、助百家和、暖百家心”的目的,让困难群众得到实惠。本报与部分社会爱心企业共同发起“报企牵手迎春送暖”活动,对曾报道过的困难家庭和特殊家庭进行走访,并送去生活品及慰问品。2011年12月16日,送温暖活动正式启动开始,短短一个月时间,21家企业单位奉献爱心,孤寡、失独、病困家庭、聋哑学校、盲校……据统计共计500余人从中收益。
活动回顾 2011年12月24日,本报记者对曾报道过的安丘市金冢子镇西后金堆村困难家庭——12岁孤儿刘海发进行了回访,了解到他家境仍旧十分困难后,迅速联系到潍坊长安医院对他实施救助。 本报曾报道过照顾瘫痪妻子20多年的张玉生、因车祸致残的“轮椅上的交通兵”尹彦涛、环卫工人赵希福夫妇、照顾生病老伴多年的谭熙昌、身患癌症的高新宇,为了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给这些弱势群体送上温暖,记者辗转联系到爱心人士——香御凤凰皇家美容会所、瘦狐体雕瘦身馆的张红梅经理。12月26日,在记者的带领下,爱心人士依次赶到几人家中,送上了面粉、花生油、猪肉和鸡蛋等食物物品。 12月30日上午,奎文区东关街道中和园社区联合厦门银鹭食品有限公司在本报的号召下,开展了“百户大走访送温暖”活动。 2012年1月1日,本报召集志愿者,在青州市中都财富广场附近,举行了“奉献爱心 温暖你我”旧衣物集中收集及发放活动。短短十天内,活动收集旧衣物5万多件,向困难群众多次发放衣物。除了发放给青州部分困难家庭,这些衣物还寄向了甘肃等西部偏远地区的家庭…… 本报曾数次报道过我市海拔最高的小学——青州杨集希望小学,为了让这个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过上一个快乐的新年,潍坊的爱心人士为孩子们送去了肉、水果、花生油、大米,还有书本、书包、饭菜、棉衣、玩具,甚至一笔笔爱心款。再加上聋哑学校、盲校的孩子,以及孤寡、失独、病困家庭受捐助的人们……报企联手送温暖的短短一个月时间内,据统计共计500余人从中受益。 活动答谢 2011年年底,本报又专门举行了“潍坊晚报迎春爱心答谢联谊会”,除了众多爱心企业负责人以及受助人士代表来到现场,一位老人的光临更是博得了现场经久不息的掌声,他就是台湾来大陆经商的刘竹承,他在14年间,捐资500多万元资助了160余名贫困学生,受资助的学生也亲切地喊他“刘爸爸”。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像刘竹承一样,爱心人士们告诉记者,他们都是十分幸运的人,金钱买不来现在的幸福感,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助,真正让他们从中找到了存在和服务于社会的感觉,他们希望将更多的爱心散播到需要帮助的人群中去。 本报记者 贾慧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