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我市首次对各县市区申报的候选人进行面试考察 ◎专家现场给民间艺人支招,随后将确定传承人名单 11月28日,市群众艺术馆举行了一场特殊的面试,面试者都是各县市区推选的第三批市级非遗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当日下午,记者赶到市群众艺术馆采访了解到,为了了解传承人对项目历史渊源、主要特征等核心问题的掌握情况,对履行代表性传承人义务的理解,检验传承人取得的成果和考察传承人的身体状况和传承能力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特地举行了此次面试。这是我市首次尝试用这种方式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候选人进行考察,传承人的近况和传承中遇到的问题清晰地反映给了在场专家,更便于专家们为他们支招。专家们根据面试情况进行讨论后,将最终确定第三批市级非遗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名单。 老艺人展示老手艺 28日下午1时许,记者来到位于奎文区行政街的市群众艺术馆一楼看到,已有不少人在等待面试了,他们都是从临朐县赶来的。过了一会儿,来自潍城区的面试者也匆匆赶来。下午2时,面试正式开始,第一位面试者是潍城区花丝首饰艺人,68岁的胡以方。 在仔细看完胡以方带去的戒指、领扣、花丝烤蓝鱼挂件等作品后,专家们请胡以方讲述一下制作花丝手工艺品的过程,还有他学习这门手艺的经历。谈及现在是否有徒弟,传承手艺是否有困难时,胡以方说,他曾招过两次徒弟,不是开首饰店就是转行了,现在没有可以传承全套手艺的徒弟。对此,专家们提出将于近期联系一家本市比较大型的首饰企业,为其提供教习场地,并找几个年轻的员工作为徒弟,胡以方表示会考虑。 面试者中年龄最大的当属82岁的潍城黄家庄泥塑传承人徐文忠。始于明代中叶的潍城黄家庄泥塑,造型流畅,色彩明快,尤以大取胜,其中的大阿福娃娃曾广为流传。考虑到徐文忠年龄较大,专家们告诉他,他要做的工作很多,首先就是将黄家庄泥塑的制作过程整理成文字材料,否则恐有失传的危险。 民间文学也备受关注 除了老手艺,一些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传承也引起专家们的高度关注。比如临朐的《庄农日用杂字》一书,是临朐县原七贤乡胡梅涧村人马益著于清朝乾隆年间写成的。这本书为五言体杂字,共474句,2370字,其最大特点既是杂字又组字成句,句句都有较完整的意思。它除对指导农业生产、农民习文识字和儿童启蒙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外,还总结了人们对理家处世、待人接物的正确观点。 作为《庄农日用杂字》作者的第十代长孙,67岁的传承人马立国向专家们介绍道,《庄农日用杂字》的句子以前在民间广为流传,男女老少都能背上几句,但是现在随着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一些指导农业生产的句子有些过时,但仍有不少内容拿到现在依然适用。他考虑用实物展示的方法,就是找一间房子,陈列以前的农具、婚丧嫁娶穿戴等实物,再加一些展板等,将旧时农村的生活和民俗全面展示给大家。专家们非常赞同他的想法,并鼓励他把该书讲给后人听。 根据面试情况定名单 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范新建介绍说,前段时间,根据《关于申报推荐第三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的要求,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各县市区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认真评审,57人进入认定名单,另有3人尚有异议,6人申请复议。“这些传承人都是各县市区报上来的,我们需要了解他们的个人近况和传承状况,因此有必要跟他们面对面谈一谈。这是首次在确定传承人名单前增加面试环节。”范新建说。 据悉,为期两天的考察工作于28日下午全部结束,66人全部参加了面试,并在承诺认真履行传承义务的承诺书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活动结束后,专家们将根据面试情况进行讨论,最终确定第三批市级非遗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名单。 文/图 本报记者 孙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