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文娱新闻·聚集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戏骨集结号
2012年11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戏骨集结号



  今日凌晨,冯小刚酝酿二十年之久的《一九四二》在全国正式公映。与其说编剧刘震云的原著《温故一九四二》是一部小说,倒不如说成是报告文学,原著中人物众多,大多一闪而过,几乎没有主角。改编成电影后,冯小刚只能加入大量虚构人物来塑造故事,冯小刚说,“正是这些人物顶起了《一九四二》这顶大轿子。”
  《一九四二》汇集了大量实力派戏骨,包括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健、徐帆、张涵予、冯远征、范伟等。同时也吸纳了诸多优秀的年轻演员,张默、王子文等。此外,《一九四二》由天灾延伸开去,将在当时影响了局势的军队、官员等多方面力量凝练展现出来。为此,本报特制《一九四二》“人物志”,带观众揭秘片中“众生相”。
NO.1 灾民代表
  老东家——张国立饰
  由张国立饰演的老东家范殿元是个完全悲剧的人物,旱灾前,他有文化、有地、有产业,有儿有女有家族;旱灾来时,他对这场灾难有着不同于普通灾民的见识,但即便如此,此前他所拥有的一切还是离他远去。
  用扮演者张国立的话说:“我扮演的老东家是幸存者,为这个角色我瘦了24斤,要说有什么心得,人的尊严是从肚皮开始的。这就是演完了饿、饿完了演以后的感受。”
  冯小刚:国立的河南话说得很地道。
  佃户瞎鹿——冯远征饰
  瞎鹿是电影中虚构的人物,却也是当时中国千万农民的真实写照。生性木讷的他,为生计精于算计,却终究算不过自己悲惨的命运结局。
  冯远征说:“我曾经说过,这可能是一个空前但绝不绝后的角色,那要看后面有没有导演和制片人或者更好的剧本能够超越。但是我觉得在我之前,还从来没有塑造过这样一个角色,在我来说,可能在2012年,在我的演艺生涯当中,瞎鹿应该是最闪光的一个角色。”
  冯小刚:远征是所有人里在造型阶段最像灾民的一个。
NO.2 女性代表
  农民母亲花枝——徐帆饰
  同是影片中虚构的角色,花枝是冯远征扮演的瞎鹿的妻子,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一路为自己和孩子的生存而不惜一切代价的坚持。
  徐帆说:“她是母亲的代表,母亲为了孩子怎么都行,但和之前《唐山大地震》里的母亲是完全不一样的,是另一个类型的母亲。”演花枝这个角色,对徐帆来说是一个挑战,导演要求她化繁为简,费力找到感觉后她感慨道:“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悲伤显得太奢侈了。”
  冯小刚:观众要给剧中人物极大的同情,徐帆的表演就起到这样的作用。
NO.3 官员代表
  李培基——李雪健饰
  李培基在电影中是一个地方大员,但距离陪都“重庆”又有着一段距离,驻守灾区的他成为了“为民请命”的唯一希望。
  导演冯小刚这样形容李培基:“这个角色还真是一个为民请愿,关心民众疾苦的官员,但也没办法,有时候很无奈。”李雪健则说:“看完剧本我不陌生,很震撼,让我还是有种创作的冲动。因为我出生的地方挨着延津,会有一种情结,很亲近,都是我的祖辈发生过的故事。”
  冯小刚:雪健在《一九四二》中的表现可以用四个字概括:稳、准、贴切。
  NO.4 青年代表
  长工栓柱——张默饰
  与其他虚构角色一样,长工栓柱这个角色生动、典型、极具代表性。他们是彻底的“无产阶级”,吃住都在地主家,但作为可信赖的长工,他也是地主家不可或缺的角色。电影中的栓柱就很得到东家的信任,在逃荒路上,把一家子的身家性命都交给了他来守护。
  张默形容栓柱:“他代表了中国人的一个特点,就是在灾难面前会特别快地成熟起来。”
  冯小刚:我跟国立说过,张默身上有一种野性,作为演员,他身上的野劲其实是特别可爱的,有魅力。
NO.5 海外双雄
  神父梅甘——罗宾斯饰
  神父梅甘是电影虚构的一个人物,是个旅居中国30年并收养了一名中国孤儿的意大利天主教牧师,他是河南传教的天主教神父的一个缩影。扮演神父梅甘的是因出演《肖申克的救赎》而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蒂姆·罗宾斯。
  蒂姆·罗宾斯说,在好莱坞有很多表现人性黑暗的剧本,而看完剧本他认为《一九四二》是一部人性最黑暗的电影,也是一部人性最光明的电影。
  冯小刚:罗宾斯眼中就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记者白修德——布洛迪饰
  记者白修德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生于1915年,于1986年在纽约逝世,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时代周刊》驻重庆特派记者。1943年,白修德深入河南境内报道大饥荒,揭露真相。
  白修德的扮演者好莱坞影帝布洛迪,从影以来多部佳作都和上世纪40年代有着不解之缘,而他的母亲摄影师西尔维娅·普拉琪正是二战中的匈牙利难民。谈到表演,布洛迪说:“我每次扮演角色都会和角色发生联系,我会去找出这个角色的性格特点。我认为真实地讲故事是非常重要的。”
  冯小刚:你会感觉布洛迪在说话的时候,把自己置身在那个情境中的感觉、完全忘了周围的存在、置身在人物身份中,这个情境他们做得非常好。
编剧阐释
把目光聚焦到“人”

  《一九四二》反映的是1942年的一场灾难。太平洋战争进入第二年,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此时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影片全景展现出大时代背景下,天灾人祸面前的众生相。每一句台词,都是特定年代的时代标语,都是生死边缘的微弱呐喊。编剧刘震云曾经这样阐释电影:“本片的主题是‘人’,是千千万万的最广大人民,他们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他们像大地和大海一样默默地决定着历史的走向。”因此,《一九四二》上映前最重要的素材也把目光聚焦到了“人”。             本报综合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