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船员海上伤情恶化 潍坊船顶风破浪夜救 |
◎35岁的迪马被钢索砸伤致多处骨折 ◎我市多部门联合开通“绿色救助通道”,成功救援 |
|
在救援船上,边检站工作人员对受伤船员进行登记。 救援船靠岸,受伤船员在救援人员搀扶下上岸。 救援人员和医护人员将受伤船员抬上120救护车。 医护人员正在查看受伤船员迪马骨折的左手臂。 ◎伤员情况 目前身体状况良好 7日凌晨,受伤船员被送往市人民医院骨创伤外科救治。当天下午,记者与俄语翻译小孙一起来到病房,看到斜躺在病床上的受伤船员,气色好了许多。 骨创伤外科护士长徐爱荣告诉记者,这名受伤船员送达医院后,医护人员检查发现,伤者的眉骨受到撞击,右脚跟骨、桡骨、左手臂骨折。医护人员重新对骨折处进行了包扎。 “因为医院里缺少俄语翻译,一开始还真不知道该怎么给他治疗,毕竟很多药品会引起不良反应。当天上午,一位曾在乌克兰留学的大夫来到了科里,这才制定出了治疗方案。”徐爱荣说,伤员目前状态良好,要看拍片结果再进一步治疗。他在船上之所以感觉到疼痛,可能是不习惯石膏或右脚着地造成的。
想给妈妈打个电话 记者与这名受伤船员交流得知,他叫德米特里·谢尔盖维奇·喀什林,今年35岁,家里人都叫他迪马,家住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他此次出海已经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来到中国也有十天了,但潍坊还是第一次来。此次受伤是因为在海上工作时,船上的钢索掉落在甲板上,打伤了自己。他对潍坊的医疗条件感到非常满意,医护人员都很照顾他。就在记者来之前,他实在是太想吃苹果了,就问医护人员要了一个,说到这里时,迪马自己也不好意思地笑起来。 当记者问起迪马有什么需要时,他说,现在非常想跟妈妈通个电话,告诉她这里所发生的一切,让她放心。但他的手机无法拨打国际长途,医院里好像也无法提供。 A4—A5版 文/图 本报记者 曾庆建 实习生 孙永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