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州“政府买服务”,让城乡群众享受文化发展成果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今年以来,青州市以满足群众精神需求为目标,通过“政府买服务”的方式,鼓励支持艺术剧团进社区、进村庄,鼓励支持非遗传承人免费展示、免费授艺,让各种文化活动覆盖城乡惠及全民,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青州市文化发展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本报今日A2、A3、A4版对此进行深入报道。 12月13日、14日,记者在青州市采访了解到,该市创新文化惠民方式,让城里人在周末能走进剧院看到免费的文艺演出,而乡下人不用进城,在自家门口也能免费看到城里正规剧院送来的文化大戏,各种文化活动覆盖城乡,惠及全民。 为了普及京剧文化,青州市将京剧舞台搬进了中小学校园。13日,记者采访了解到,青州市云门剧院的31名演员还联合编写了京剧进校园校本教材《走近京剧》,并由政府出资印刷,免费发放给该市11万中小学生,让他们了解京剧,学习国粹文化。 自今年5月份以来,青州市还为老艺人每月发放1500元的补贴,让他们走上青州宋城街头现场免费展示、免费授徒,使“非遗”得到活态传承,为“非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让民间传统文化和濒临失传的传统手艺得到了很好地保护和传承。
送戏村村通
京剧进校园
非遗活态传承
12月13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青州市区范公亭西路的云门剧院临时排练地点。刚走进一楼大厅,就听见有演员在排练京剧。记者与其中几位演员攀谈起来。青衣演员陈翠新告诉记者,他们正在排练的是传统京剧《花田错》,这是为了送戏下乡做准备。最近几天天气不好,没有演出任务,但他们每天也会按时到单位排戏。有时他们会在一个村里演出两场,有时会演出三场,那就得演到晚上10点多才演完,等赶回青州市区就半夜了。 已经从事文艺工作42年之久的京胡师傅杲世玉告诉记者,每次下乡演出时,他们要先搭建临时舞台,然后才能开始化妆准备演出,每个人都很辛苦,但经常会出现演出结束后村民不肯离去,拉着他们聊天的情况,看到“粉丝”们如此热情,他们便充满了干劲。 “我们每年要在全市范围内安排200场免费的公益性文艺节目,包括传统京剧、小品、表演唱、京剧选段、曲艺快板书、独唱、舞蹈等多种节目形式,京戏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深受老年人的喜爱。从今年1月1日到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179场演出,年底一定可以完成演出任务。”青州市云门剧院院长马保光对记者说。 送戏下乡实现村村通 马保光告诉记者,云门剧院的演出已经覆盖了青州市全境,每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都留下过他们的足迹,送戏下乡的活动可谓实现了“村村通”。上午11时许,记者跟随云门剧院演出主力云门剧院副院长、青州市京剧团团长丁枢忠来到位于青州城区西南驼山南面的一个小山村——王府街道夏家庄,送戏下乡的演出每年都会在这里举办两三次。 “他们每年都来两三次,一天能演三场呢,上午中午晚上各演一场。这种综合性的演出,节目品种非常多,有老年人喜欢的传统京剧节目,也有年轻人喜欢的歌舞节目,还有老少皆宜的小品,村民都很喜欢。有时村民都争着上台唱个歌或者唱个京剧选段。”该村书记邱士信说。 “现在虽说家家都有电视机,但是在电视上看戏,跟在大场子里看感觉不一样,大场子里热闹。而且,附近村里一年没见的老朋友凑在一起看场京剧大戏,中午在一起喝个小酒,下午再继续看节目,那叫一个恣儿啊!”现年65岁的村民曹家福对记者说,他从30多岁就开始听戏,算是老戏迷了。以前看场戏还得跑老远的路,现在,足不出户,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精彩的大戏,还有其它类型的节目,让村里的老年人格外高兴。 天不好演员们忙排练 学生学京剧有板有眼 13日下午3时许,记者刚走进青州市北关初中就看到,青州市京剧团团长丁枢忠手里拿着一根蓝色的马鞭,正在教初一一班的几名男同学学习京剧里的骑马动作。两名同学手里各拿一根橙色和黑色的马鞭边听丁枢忠讲边跟着做动作。可能是因为第一次学京剧,学生们的动作显得很僵硬,但是他们都学得很认真。 “实指望嫁才郎习图上进,每日里伴读书望你成名……”站在校园内,记者听到一阵阵美妙的京剧。循声而去,记者看到,在北关初中的一楼大厅内,青州市京剧团的花旦演员刘雪飞正在给初一一班的女学生表演,只见她穿一身蓝色的裤褂,裤褂上绣着一些粉色的小花,胸前佩戴粉红色的“饭单”,“饭单”的最下方还点缀着彩色的丝带。脚上穿着一双蓝色的绣花鞋,手里拿着一块红色的手绢。唱完后,刘雪飞又向学生们介绍《金玉奴》的故事情节。 随后,刘雪飞又向同学们展示了整装、指东西、开门、出门四个动作,并让同学们跟着她练习。虽然这些同学都是第一次学习京剧的动作,但是都做得有板有眼。 为普及京剧编写教材 走进青州市云门剧院院长马保光的办公室记者看到,马院长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摞青州市中小学京剧进校园校本教材《走近京剧》。记者翻开该书看到,这本校本教材图文并茂,共分七章内容介绍了京剧。 马保光介绍说,这本校本教材从两年前开始策划编辑,先后经过了20多次大的修改后才定稿,并于今年2月份进行了印刷。“京剧划分行当严格,演员与演员之间、乐队与乐队之间相差很大,为了确保教材的准确性,全剧院的31名演员都参与了这本书的编纂,并针对每个选题进行多次讨论、反复验证。”马保光说,京剧是国粹,把京剧写成教材给全市中小学生读,不能有丁点的马虎。 “当时定出教材的主要思路后,每个演员都针对自己的角色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选出了经典选段。”马保光说,别看有些角色的介绍,教材上仅有短短的几行字,但是演员们在汇集材料时那可真是下了大功夫。为了确保教材的准确性,演员们都再三斟酌,和专家反复讨论,直到找出代表行当满意的角色。 民间绝活都能免费学 12月13日,记者在位于青州宋城的非遗文化展示一条街看到,来这里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在这条长约500米的古街上,八角鼓、青州花毽、青州挫琴等1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及80多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为游客免费表演,并免费传授各种技艺。 在山东快书展台前,71岁的老艺人李艺正在给游客表演山东快书《武松打虎》,老人幽默风趣的语言不时逗得游客哈哈大笑。李艺告诉记者,他从13岁就开始学说山东快书,但是近年来,听山东快书的人逐渐减少,民间说快书的人也越来越少。这几年他为了养家糊口,不得已学习了更受欢迎的魔术表演。 李艺说,政府非常重视文化工作,自从今年5月份被邀请来到非遗文化展示一条街表演,半年多下来,已经有很多人跟着他学说山东快书。收了不少徒弟,他为此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 农家女受邀重拾手艺 随后,记者又来到撂棒槌展台前,三名中老年妇女编织者使用几十对棒槌来回拨动,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编织的作品图案美观、素雅高贵,让人爱不释手。 现年48岁的刘廷花是青州市邵庄镇北普通村农民,从小跟着到村里传艺的老师傅学会了撂棒槌这门民间手工工艺。她告诉记者,原先自己在家里边带孩子边给城里的工艺品厂加工花边大套,赚点微薄收入养家糊口。但是近几年工厂都用机械化代替了手工加工,自己辛辛苦苦用手工编织的东西没人收购,为此她失业“下岗”不再从事撂棒槌这门行当。 “从今年5月份开始,青州市组织我们这些老艺人到宋城展示非物质文化,我又把歇业多年的撂棒槌拾了起来,很多游客说没见过这玩意儿。”刘廷花笑着说,政府现在每月发给她1500元钱,她每天按时骑电动车到城里上班,收入有了保障,家人也非常支持她的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