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A01版
要闻 |
第A02版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
第A03版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老艺人每月能领1500元补贴,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 “政府买服务”演出遍城乡 据了解,青州市政府创新文化惠民方式,通过“政府买服务”的形式,让群众免费观看演出。负责承办这200场演出的青州市云门剧院院长马保光说:“现在政府规定我们每年举办200场公益性演出,我们每到一个地方演出,结束后都要请当地填写演出证明单,比如说找村里给盖上章,证明我们去演出过了,到时候把演出的列表和证明一并交给青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审查,然后再由他们交到财政局,每个月给我们拨一次款。”马保光说,这种方式既避免了像以前那样剧院拿到拨款后少演出或不演出的弊端,又激活了剧院的活力,保证了剧院能够正常运转,最重要的是,让广大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可谓一举多得。 马保光告诉记者,不仅乡下人能在家门口看到免费演出,青州城里人在周末也可以走进剧院看到免费的精彩节目。青州市政府在云门剧院设立了“公益大舞台”,组织青州市的民间剧团、文艺队伍进行展演,活动于今年3月11日启动,每周六、周日晚7点演出,现已累计演出70余场,6万余人观看了演出。 马保光还告诉记者,由于云门剧院建于1986年,建筑陈旧,已经不能满足演出需求,因此青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其进行全面改造。按照规划,改造后地上场地将分为五个功能区:剧院广场区、林下健身区、休闲绿地区、中心广场区、安静休息区;地下部分将建设地下商场和地下停车场。其中广场绿化率39%,塑造和谐生态而又充满文化气息的现代化城市广场。 11万册京剧书发放中小学 记者采访了解到,“京剧进校园”活动是由青州市云门剧院京剧团带节目走进校园的,通过知识介绍、京剧片段表演、与学生互动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京剧知识。 马保光告诉记者,“京剧进校园”活动覆盖全青州市的中小学,计划在该市中小学免费发放11万册京剧书籍,所有资金全部由政府出。目前京剧团已经去过黄楼初中、驼山小学、团结小学、五里初中等27所学校进行演出,共免费发放京剧书籍6万余册。 “现在的京剧进校园主要是演与教相结合,实行大课堂制,演员们一边演一边讲解。‘京剧进校园’的活动开展后,部分学校提出了以后固定京剧课堂的想法,相关部门也计划把京剧纳入教学课堂。到时,京剧团也会派出专人去给孩子们上课。”马保光说,青州市目前还提出了“京剧进机关”的计划,机关工作人员利用晚上时间学书法、吕剧、京剧等才艺。 “京剧进校园”将京剧舞台搬到了校园里,夸张的脸谱、优美的唱腔、一招一式的武打动作着实让孩子们过了一把“戏瘾”。“我们通过‘京剧进校园’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不出校园就能走近京剧、认识京剧,以京剧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冶人,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审美情趣,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达到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马保光说。 每月领补贴艺人们干劲足 68岁的赵兴堂老人是青州挫琴的唯一传承人。据了解,挫琴是一种在中国古代乐器史上已经濒临消失的乐器,它是中国“筑”在民间遗存脉络的延续,因为它的出现,中国拉弦乐器的历史比西方早了1500年。赵兴堂老人告诉记者,他小时候经常跟着祖父带着挫琴去演出,上世纪80年代末,他根据祖父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结合自己记忆制作了一把挫琴,挫琴的演奏技艺和制作方法这才得以传承了下来。 “我现在有十几个徒弟,长期跟着我的有两个,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宋城演出。”赵兴堂老人说,他的徒弟白文洁和张珊珊原先都在其他单位上班,因为喜欢音乐,她们辞掉了原来的工作跟着他专心学习挫琴。 “原先这些老艺人大都没有经济收入,家人也不支持,从事了多年的老技艺大多都放下了,传统手工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状况。这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每月给每人1500元的补贴,每天上街表演四个小时,老艺人积极性大大提高,还免费带起了多名徒弟,这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技艺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青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管理办公室、青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赵丽华向记者透露,下一步将在南阳河启动建设非物质文化创意产业园,将青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花絮 农村六旬盲人观众 顶风听戏吹成土人 青州市京剧团55岁的乐队鼓师崔祥吉告诉记者,他们送戏下乡时,十里八乡的群众都会来看,十分热闹。人群中经常会出现坐在轮椅上的八九十岁的老人,他们让儿女们推着自己来看戏,这让演员们十分感动。 “我就是60岁以上老太太们的偶像,演完了戏,她们都不走,非要把我拉到家里吃饭去。”崔祥吉身边一位丑角演员笑着说。 崔祥吉告诉记者,他们经常能碰到特别热情的观众,其中有一位特殊的观众让大家记忆深刻,感动至深。 崔祥吉说,前些天,他们到一个村子里演出,演出地点就在一个平时当农贸市场的地方,地上全是土。“那天很冷,风很大,刮得漫天都是土。我们演出前就发现了一位不一样的观众:一个看上去六七十岁的盲人,被他母亲扶着来到台下,坐在一个凳子上听戏。他就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两个多小时的大戏演完以后,我们发现他被刮得浑身上下全是土,都成土人了。当时要是有人能用相机拍下他的样子,记录下那个瞬间就好了。”崔祥吉感慨地说。 京剧走进孩子心中 ◎讲述 青州北关初中校长赵志刚介绍说,虽然目前每个中小学都有音乐老师,但是这些老师对京剧知识了解甚少。青州市政府组织青州市云门剧院的专业京剧老师到该市中小学普及京剧知识,对孩子们进行艺术熏陶,不仅能培养孩子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还能促进孩子们的艺术才能。“现在,京剧文化正逐渐流失,很多学生都不了解京剧知识,我非常支持京剧进校园,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还可以将国粹文化传承下去。”赵志刚说。 今年12岁的刘涵琳是北关初中初一一班的学生,从小就学习舞蹈的她以前仅从电视上看过京剧表演。学习了京剧后,她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原来京剧的动作做出来也挺美的。以前我只知道京剧是我们的国粹,根本不了解它的内涵,看了老师的表演后,我挺想学习京剧的。”刘涵琳说,“京剧进校园”活动,让京剧走进了他们的心中,让他们了解到了更多的京剧知识。 “我爸爸是个京剧票友,我五六岁的时候他就教我唱《苏三起解》选段。”北关初中初一一班的李瑞卿说,她从小就对京剧很感兴趣,但没有接触过专业的京剧老师。“京剧进校园”活动开展后,她可以跟着专业的京剧老师学习京剧了,她觉得特别高兴。 14日,记者来到位于青州市云门山风景区内的青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博物馆内以“保护、传承、研究”为主题,按照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分类方式,结合青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共划分人生礼俗、民间习俗、传统医药、传统美术、手工技艺、综合演艺六个展厅,每个展厅达180平方米。该博物馆以收集实物为主,采用形象化、立体化的展示形式,收藏和展示了丰富的人类文化遗产。 青州市邵庄镇玉皇庙村41岁的农民崔鸿志说,他创作的《东阳河村夜猫子集》等陶艺作品就摆放在博物馆内。 据青州市文化产业管理办公室丁丽霞介绍,这个博物馆建筑面积达1700平方米,2009年10月7日开放,是国内首家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该馆通过收集实物、展示交流等方式,利用形象化、立体化的展示形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研究、传承和保护工作,唤起社会大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 A2—A3版文/图 本报记者 张振民 孙锦 刘燕 庞志勇 ◎相关链接 青州有全国首家 县级非遗博物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