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A01版
要闻 |
第A02版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
第A03版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12月14日上午,青州市民族艺术团团长赵厚杰(右)在家中帮副团长刘聚运试穿新戏服。 |
|

|
|
◎青州大力扶持民间文艺团体发展,提供一条龙服务 ◎鼓励创作贴近生活的节目,办群众参与性强的演出 “政府买服务”的文化惠民政策不但让青州的国有专业艺术团体受益良多,而且也让一些民间艺术团体得到实惠。12月14日,青州市民族艺术团团长赵厚杰和青州市文联主席魏颜蓓等当地文艺界人士就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向记者做了介绍。在文化创新方面,政府鼓励各文艺团体开动脑筋,创作与青州本地有关的新节目,写身边人,演身边事。同时,政府还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鼓励普通群众登上舞台,使得人人都参与文化活动,人人都享受文化工程。 破起步难题 添置道具政府出钱 记者采访了解到,除了像青州市云门剧院这样的国有专业演出团体在政府的扶持下蓬勃发展,一些民间的业余群众文艺团体也得到了政府的拨款扶持,青州市民族艺术团便是其中之一。 12月14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青州市民族艺术团团长赵厚杰家中。副团长刘聚运正在客厅里试穿新戏服,一件红色龙剑衣穿上身,再戴上一顶精美的达帽,马上精气神儿十足,登台演出时的那个范儿一下子展现出来。“以前演出都是租戏服用,而且都很破旧。如今,咱们有了自己的新戏服,再也不用因为租戏服演出而捉襟见肘了。”刘聚运说。记者注意到,客厅内摆放着五六个大行李箱,箱子里装着各种各样的戏服。另外几个大纸箱里装有达帽、马鞭等演出道具。 赵厚杰介绍,这批戏服是最近由政府出资购买的。共有《四郎探母》、《武家坡》、《踩楼配》等选段的100多套,包括头饰、道具、鞋子等,共花费七八万元。“这些装备是我们列好单子后送给政府工作人员,由他们负责购买,然后给我们送来,服务很周到。”赵厚杰说,青州市民族艺术团是2008年6月份成立的,目前已经有70名成员,有汉族、回族,也有满族,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戏曲爱好者。以前每当有演出时,大家都要自己筹集资金租戏服、音响、道具等,而且还没有任何演出费。“现在,政府拨款给我们购买了戏服,大伙儿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赵厚杰说。 解后顾之忧 政府帮忙联系演出 青州市文联主席魏颜蓓介绍说,目前仅挂靠青州市文联的民间文艺团体就有34家,包括京剧、吕剧、器乐、舞蹈、合唱、曲艺等各个门类。今年10月份,青州市整合成立了民营非企业性质的十大文化艺术团体,其中包括青州市吕剧团、民族艺术团、曲艺团、歌舞团、老干部艺术团等。对每个艺术团体,政府一次性补助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用于各团组织演出活动。“这些钱主要用于购买各团体急需的服装、音响、道具等。”魏颜蓓说,除了启动资金外,对民间艺术团体的每场演出,政府都给予资金补贴,每场演出大约2000元。 “各民间艺术团体的演员都是业余爱好者,以前每次演出的服装、道具都是大伙儿自己想办法,常常订做最便宜的戏服,或者直接租用。另外,演出机会也要靠自己四处寻找,维持团体的运营。时间长了,这些艺术团体都吃不消,有一些还面临解散的窘境。”魏颜蓓说,为了让这些民间艺术团体保持常态化和长久性生存,青州市政府提出了“政府买服务”的设想,并在今年开始重点实施。政府负责给艺术团体联系演出活动、场地等,每当有演出时,政府都会出钱为艺术团体在电视上打广告,帮助宣传。 “今年3月份以来,青州市政府在云门剧院设立了‘公益大舞台’,组织民间艺术团体展演,每周六、周日晚7点演出,效果非常好,每场上座率都在80%以上。上座率越高的艺术团体得到的演出机会越多。今年9月份,云门剧院开始改造,天气转冷,政府便帮剧院联系了国际会展中心、旗城中学礼堂等室内演出场地。”魏颜蓓说。
 走亲民之路 “咱的事”搬上舞台 魏颜蓓表示,除了花钱“买”来专业剧团和民间艺术团体的演出服务,免费给群众观看外,政府还鼓励各团体开动脑筋,创作与青州当地有关的新节目,写身边人,演身边事。 在青州市云门剧院院长马保光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一些剧院自己创作的作品。作品内容通俗易懂,鲜活地反映了老百姓身边发生的趣事。比如《唱青州》这个节目,便描述了青州街头遍布环保自行车,市民积极响应骑车低碳出行这件事。歌词中写道:“骑上‘低碳’一阵风,俺山里的姑娘笑盈盈,改革开放变化大,看看今日青州的新面容。啊!女儿在前面行啊!前面行!老汉在后面蹬啊!后面蹬!刺溜溜地一阵风……” 马保光说,剧院送戏下乡时,喜欢跟当地老百姓拉家常,演员听到一些趣事,在演出中就会即兴创作表演,观众都很喜欢。驼山脚下的王府街道夏家庄村支书邱士信说:“京剧团的丁团长不但戏唱得好,相声说得也棒。有一次在我们村演出的时候,知道村民喝的是400米深的井水,纯天然无污染,回去他就把这个事写到相声里了,演出时村民们都特别喜欢。” 据了解,青州市政府不仅鼓励专业剧团进行本土化创作,还鼓励普通群众登上舞台,一展风采。“群众不仅是文化的受益者,更应该是文化的创造者。”青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王国玮表示,今年青州市按照“政府埋单、群众演戏”的方式,举办了锣鼓秧歌大赛、民间文化艺术节、“公益大舞台,欢乐进万家”、“我要上花博”等一系列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活动。“目的就是为群众搭起平台,让业余文艺爱好者和市民群众‘挑大梁,唱主角’,人人都参与文化活动,人人都享受文化工程。”王国玮说。 文化产业迅猛发展,助推旅游显魅力 ◎新闻延伸 12月14日,记者了解到,作为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之一,总投资150亿元的青州云门山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园目前正在紧张施工。 这个以文化旅游为主题的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影视动漫创意、旅游度假、艺术表演、文物博览等于一体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和高端休闲旅游消费目的地。 除了云门山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园,青州市目前已有30个文化产业项目先后启动建设,总投资超过300亿元,文化潜力被进一步激活,古城正在建设成为一座文化“大观园”。 据了解,青州市政府在重视以“政府买服务”为主题的文化惠民工程的同时,投入大量资金,将文化元素融入现有的旅游资源,塑造“文化青州”的鲜明形象。 借助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青州市大手笔建设文化产业项目,变文化资源优势为文化产业优势;同时注重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赋自然景观以文化灵性,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力求加大对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的整合力度,以自然风光为基础,以历史积淀为主题,以文化元素为内涵,将青州厚重的历史文化融入旅游产业之中。以云门巨“寿”、驼山摩崖石刻造像群、龙兴寺等文化资源为主题的佛寿文化旅游区,以范公亭、偶园、昭德古街等为主题的古城文化旅游区,以九龙峪、泰和山等为主题的山地森林文化旅游区,以弥水风光、花卉产业等为主题的生态文化旅游区,把该市旅游与文化产业相关的资源整合串联起来,充分展现出了文化旅游的魅力和活力。 内外兼修,打造“文化青州”城市形象 为打造“文化青州”这一城市形象,青州市可谓内外兼修。 对内,为进一步扩大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覆盖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城镇建设品位,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青州全市开展了镇、街道文化广场建设活动。东夏镇文化广场已于8月份动工建设;弥河镇文化广场规划效果图已敲定,预计年底前开工建设;王坟镇、邵庄镇文化广场正在规划协调中。力争到2013年底,青州全市13处镇、街道启动建设符合标准的文化广场。 对外,一方面,多次举办高水平的书画展览。今年以来,先后举办了刘国松现代水墨作品展、刘怀勇书画作品展、中俄名家画青州美术作品展、中哈名家画青州美术作品展、中国书画名家四条屏展等众多展览,为群众打造了一个欣赏、交流名家作品的平台。另一方面,通过书籍和影视作品,大力推介青州。充分挖掘和整理青州地方民间传说、地名故事、民间工艺与特产、书画艺术收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编辑出版了700余万字的《文化青州大型书库》系列丛书25册,该丛书荣获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加大了《时尚青州》、《东夷文化研究》等文艺刊物出版力度,编辑出版了《东夷文化研究》内部交流刊物4期;《青州文学》出刊73期,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广泛的文学创作交流平台;创编了50集大型室内系列剧《青州人家》,协助拍摄了《大寿传奇》、《雪蓑献寿》、《防线》、《一代跤王》、《爱,回家》、《复苏的蝴蝶》等影视作品;30集大型电视连续剧《范仲淹知青州》也于近日在宋城开机。 文/图 本报记者 孙锦 刘燕 张振民庞志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