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A01版
要闻 |
第A02版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
第A03版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12月14日11时,神洲加气站外,等着加气的车排成长龙。 |
|

|
|
◎等待加气的出租车排成长龙,近期市民车难打 ◎业内人士认为,热企用气量大导致天然气短缺
连日来,市区不少出租车司机向本报记者反映,近三四天内遇上了加气难,有的民营加气站更是出现了无气可加的现象。一些出租车司机无奈将拉客的黄金时间都用在了排队加气上。12月14日,记者走访市区多家加气站了解到,部分加气站直接出现停气,而有气可加的则需要排长队。据业内人士分析,进入供暖季,供暖企业对天然气的需求量增大是主要原因。
记者观察 出租车排队四五百米 12月14日上午11时左右,记者来到了位于高新区健康东街与东方路交叉口的神洲加气站。虽然正是出租车载客的黄金时段,但记者看到,不少出租车和私家车已在加气站外排起了长队,队伍足有四五百米长,一直排到路口处。“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三四天了,这还算是好的,等段时间还能加上气。有很多民营加气站直接无气可加。”出租车司机张师傅对记者说。 张师傅告诉记者,13日下午3时许他在市区宝通街上一路开车向西,打算加点气,可是经过的三个加气站两个“停气”,一个站外等待加气的车队排到近一公里之外。无奈之下,他晚上就没出车。 的哥老王遭遇和张师傅一样,转来转去五六个加气站才找到一家正常供应的加气站。“往常晚10时左右加气站很畅通,来了就能加上,可是最近四五天,不论早晚,都得排队加气。”的哥老王说。 虽然加气困难,一些出租车司机宁愿苦等,也不愿改加汽油。张师傅告诉记者:“现在天然气价格是每立方米3.8元,比用汽油节省一半费用,而且出租车油改气前,每百公里油耗也就8升油,但现在却需要12升油,简直就相当于一辆奥迪A6的耗油量。烧油的话一天下来,弄不好还要赔钱,所以宁愿在加气站苦等,也不愿加汽油。” 记者注意到,上午等待排队加气的车队中,还有许多私家车。“大部分出租车都是下午来加气,那时候来排队加气的话得等上两三个小时,所以选择上午来加气,能和出租车错开时间。”私家车主周先生告诉记者,这几天加气太难了,13日下午4时左右,在潍城区北宫西街与月河路交叉口附近的中石化加气站足足等了两个小时都没加上气。 的哥诉苦 年年冬季经历加气难 记者采访中发现,出租车加气难,直接造成市民“打车难”的问题,很多人反映这几天在市区打车也成了难事。 市民李女士说:“我昨天下午从北宫东街佳乐家超市出来,发现下雨了就准备打车回家,可是在路边等了一个小时,也没打上车,最后淋了一身雨。”李女士说她连拦了好几辆空车,要么摆手不停,要么告诉她,要去加气站加气。 “下午4时多之后其实是个载客的高峰期,也是出租车司机交接班的时间。那个点市区主要路段堵车堵得厉害,堵上半个小时才干六块钱的活,还不如不干。”出租车司机陈师傅告诉记者,由于市区上下班时间堵车太严重,所以很多出租车司机宁愿不干活去等着加气,这也是无奈之举。 “现在的油价这么贵,我们开出租车最大的利润就是赚油价和气价的差额。”张师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我的车算,天然气每立方米3.8元,加上60多元的气可以跑200公里左右。而跑同样的路程,如果烧汽油则最少需100多元,加气成本是加油的一半。所以这几天我们宁愿不干活也不能烧汽油啊,现在加气成了主业,拉客成了辅业,我们也很着急。” 家住奎文区的苏先生对记者说:“每年冬天的时候都会遇上加气难的问题,冬季市民出行一般会选择乘公交和打出租车,而出租车加气难直接造成打车难,既然年年如此,为什么有关部门不提前做好准备呢?”在采访中,不少市民建议,有关部门是否可以增加加气站的数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原因分析 供暖企业用气量大所致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加气站都是通过罐车从压缩天然气加气母站运输天然气,一旦遇到上游母站限气的情况,这些加气站只能歇业。 上午10时30分左右,在健康东街与东方路路口附近的神洲加气站,当天的第一辆气罐车才从安丘的母站运气过来,很多出租车和私家车都在此提前等待了近半个小时。“这几天晚12时之后就开始限气不销售了,这也是母站那边气源紧张造成的。”该加气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现在还像往常一样一天三辆气罐车来送气,但凌晨之后就不销售了,而且每天的气罐车也来得比以前晚,所以销售时间也缩短了。“从今年11月开始供暖,天然气供应就紧张起来。”出租车司机刘师傅告诉记者,平时不会出现排队加气的现象。 当记者询问为什么会出现加气难的现象时,神洲加气站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今年很多供热企业都采用天然气制热,而政府部门将保障居民供暖放在首位,所以母站也是先保证供热企业用气,再考虑加气站的需求。供暖企业对天然气的需求量庞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天然气短缺。此外,不少私家车都加入到“烧气大军”,更加剧了“加气难”的情况。 文/图 本报记者 殷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