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元旦是一个让人充满希望的节日 |
要跨年了,你有“元旦情结”吗 |
|
|
每年的最后一个月,总是被大家赋予了不少期望。因为它既是年终之月,又是来年开始的前奏,这也令这个每年最后一个双数的月份变得热闹起来。送走了西方圣诞节欢快的铃铛声,满街挂满的火红灯笼又提醒市民——元旦要来了。 心理情结 八成市民重视元旦 近日,记者随机采访了30位市民,被采访的市民年龄段为18岁—30岁、31岁—45岁、45岁以上三个年龄段。 在问及是否过元旦时,八成市民表示,会过元旦,而且要过一个传统的元旦。记者发现,这八成市民中,31岁—45岁及45岁以上年龄段的市民居多。而18-30岁年龄段的市民,表示元旦过不过都一样, 只是多了个假期而已。 今年52岁的市民朱先生表示,元旦是自己从小到大必定要过的节日,而且每年过元旦,最让他开心的就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市民刘先生也同意朱先生的看法,他说,元旦是新旧交替的日子,也是一个让人充满希望的节日。 相对朱先生和刘先生对元旦的热情,90后的刘爽似乎对元旦没有太大兴趣,她说,元旦的节日就一天,过完了就完了,不像过年有七天,而且天天都能热热闹闹的。 的确,元旦虽不像农历春节那般隆重,但它却在阳历上也有着“跨年”的含义。 消费情结 计划聚餐、外出购物 在元旦之前的圣诞节,大家忙着预定西餐厅、购买圣诞树装饰屋子、买平安果和圣诞礼物互通情谊等。由于元旦有三天假期,市民选择过节的方式更为丰富。 在企业工作的韩先生表示,他们家是一个大家族,每逢元旦,家族成员都保持了延续多年的聚会习俗。“以前是在家里自己做,现在选择提前预定酒店,在12月31日或1月1日当天,全家人齐聚一堂,畅谈对新一年的展望。”韩先生说,他们一家人对元旦的重视仅次于农历春节。 除了“吃”的消费,购物也成为元旦节日消费的一个重要内容。“2012年即将过去,新的一年来了,我要好好犒劳犒劳自己。”32岁的潘女士告诉记者,她已经打算好了,利用元旦假期,她要为丈夫和孩子都置办一身新衣,意在穿着新衣迎新年,期望自己的亲人能够在新一年顺顺利利。 “吃”与“购”之外,更多市民选择利用元旦三天假期来个“短线游”。26岁的小于在与朋友商量后,决定去附近的城市进行一次短途自驾游。市民康先生则表示,要带上六年级的儿子去滑雪场体验这冬季特有的运动。 期盼情结 元旦应有“节日标签”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对于元旦过节意识较弱的人群,他们提到了“节日标签”的概念。 25岁的徐女士举例说,例如才刚过完圣诞节,节前一个星期,街道两旁的大小商铺就已经开始在门面上张贴雪花、圣诞树、红白色小拐棍、麋鹿等图案的贴纸。这些贴纸令人一眼看去,就知道即将迎来的是圣诞节,非常具有标志性。在平安夜当天,水果销售商的摊前都摆着包装精美的水果,不用打开看,都知道包装纸内包着的一定是苹果。这些过节形式,已经成为圣诞节的符号和标志。 “而元旦则显得有些缺少‘节日’标签。”徐女士说,在过元旦时,大街小巷都会挂起红灯笼,看起来又精神又喜庆。但在许多中国传统节日中,灯笼都是应景的物品,并非元旦特有。相比之下,想要在元旦打造出看一眼即能明白的节日氛围,就比较困难了。 针对这一看法,市民景先生也表示,希望能多打造出元旦最应景的过节活动,这样能使市民在想到这些活动时不由自主地就能联想到元旦佳节,让这个节日变得更加生动起来。 本报综合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