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潍县开埠与城市经济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广而告之
 
标题导航
一业为主百业兴旺景象现
2012年12月3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业为主百业兴旺景象现
  潍县大华染织工厂营销广告。 徐金华 供图
  潍县裕鲁颜料股份有限公司原址位于潍城区双合小区。  王瑞甫 摄
  位于潍城区西市场三街的潍县聚祥永织布厂原址今貌。 王瑞甫 摄



  七七事变前,随着十几家织布厂和染织厂在城市潍坊一带相继兴办,潍县织布业生产重心逐渐转移到这里,但以家庭为单位的城乡织布业户和作坊仍占有一定比例。当时,潍县全县拥有6.5万台织布机,年产棉布6000万米,品种包括原白坯布、色布、斜纹、线呢、哔叽、府绸等几大类150多个品种,远销河南、四川、江西等近十个省份。织布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如果说,潍县华丰机器厂仿制成功的“大机”提高了潍县地产布匹堪与“洋布”争高低的整体市场竞争力,因而带来了潍县织布业的繁荣,那么,这种繁荣又反过来催生出了一些打着实业救国大旗的产业,实现了传统与现代工商业的共存共荣,让潍县城市经济结构展现出一业为主、百业兴旺的繁荣局面。1934年,潍县城市经济发展到拥有118个自然行业。同年,金城、盐业、大陆和中国四大银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当年潍县经济实力列全国第17位。
裕鲁颜料销全国,成潍县首屈一指的化工企业
  清末民初以前,潍县当地只能主要以植物靛蓝为原料进行土法染布,天长日久易褪色。1923年,蓬莱商人张荆芳看到潍县纺布业日渐发达,颜料工业大有前途,便发动50多名生意人集资5万银元,创办起潍县裕鲁颜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黑色颜料硫化青膏。这是一种化工颜料,染布效果与土法染布相比就好得多。该公司作为民族颜料化工企业兴起后,在与德、日等国颜料商的“商战”中,以方法简单、使用方便、适应农村需要等特点为自己的产品打开了销路,在市场上站稳了脚根。
  创业之初,裕鲁颜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原料及包装材料都使用英、美、德、日等国进口货。1935年,国内上海、天津等地的新兴化工企业生产出替代产品,该公司毫不犹豫地改用国货,企业自身也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该公司的“蓬莱阁”、“万年青”、“喜字”等三种品牌的青膏除在本地畅销外,在烟台、徐州、郑州等几十个国内城市的市场上也大受欢迎。为方便用户,他们在济南、徐州、郑州、周村等地都设立分支机构。同年,该公司的生产规模达到年产青膏2万箱,盈利10万元,资产总值约56万元,成为潍县首屈一指的大企业。
印染业大行其道,改变城乡居民粗布青衣习惯
  随着织布“大机”的广泛应用,宽幅在潍县不再是“洋布”的专利。通过着色把原织坯布变成可用布料的需要便又催生出印染产业。
  1929年,省立工业专校教师张干臣返潍后,会同另外两人在东关后门街开办潍县大华染织工厂,自青岛购进全套日本产染色机械,1931年投产。潍县大华染织工厂是潍县第一家机械染布工厂。
  与传统土法染布相比,该厂的产品色泽光洁、鲜艳均匀。它每天产出的500多匹色布很快便畅销全国70多个大中城市。该厂的色布品种众多,公认的市场畅销货就有10大名牌,其中的“阴丹士林”布料为首创。据说,当年“大华”产各色“阴丹士林”的色泽和质地是其它类布料所无法比拟的。
  后人曾经评价说,“阴丹士林”的畅销改变了潍县城乡居民以粗布青衣为主的千年习惯,爱美的大姑娘小媳妇们可任选自己所喜爱的色布做衣裳。
  由于潍县地产坯布价格低廉,产量大,新兴印染业的成本不高,色布便颇具市场竞争力,为印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后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全县印染企业发展到七家之多,年产色布1200万米,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洋布”便无法与之竞争。创建于1933年的潍县信丰染印公司(原址在今潍坊市潍城区广丰商贸城)后来居上,跃居全县印染业的“龙头老大”。
百业兴旺造就发展机会
  庞大的“十万织布机”维持正常生产而吞噬掉的棉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买卖棉纱十分有利可图,便又诞生了—个新兴商业行业——线业。
  当时,潍县棉纱的商业流通程序是:线庄由外地成批购进,再整件出售,因而线庄扮演着棉纱批发商的角色。1933年,全县拥有24家线庄,四年后增至60家,棉纱日销量最高可达300包(时称“件”),每“件”重达100千克。
  线庄不拆包零售,小本织布业户一次没有必要购买一整件棉纱,棉纱零售商——线贩便应运而生。他们从线庄买进整件棉纱后拆包零售,价格却与批发价基本一致,挣个包皮就干。农村织布业户大多趁来潍赶集之机卖掉自产布匹,再买棉纱,线贩逢集日出摊都能卖出十件八件,生意很是兴旺。在潍县大集上,线贩最多时曾有二十多家。另外,也出现专事运输的从业人员。他们中大部分人由火车站向货主运货,主要工具是畜力车数十辆,人员近200人,既有自然分工,又有共同协作。当年,运到潍县火车站的货物很少出现积压现象,就是他们的功劳;另—部分则用人力小推车为货主运送少量物品,从业者也有二三百人。前者因收入较多,过着优裕的生活,后者养活五六口之家也是没有问题的。
  可见,当年潍县由织布业发展带来了城市经济繁荣,也通过催生一系列相关行业给市民提供着许多新的就业赚钱机会。其中,当地传统和现代工商业中的各类手工业、百货、杂货、饭菜、点心、酱菜、绣货等行业也成为发展势头强劲的行业。
◎相关链接
实业救国
  实业救国是中国近、现代主张以兴办实业挽救民族危亡、拯救国家的思潮和行动。产生于清代晚期洋务运动时期,盛行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前后。
  在洋务运动时期,实业救国的思潮和行动主要表现为兴办实业、提倡“商战”。认为发展商业能够富国,富国就能御侮,从而达到救国的目的。
  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认为发展实业可以强国强民。他积极地创办铁厂、兵工厂,并筹办铁路。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实业家和爱国人士纷纷设厂救国。张謇创办纱厂、面粉厂等多种企业,兴办学校,企图实现以实业所得来资助教育,用教育来改进实业,凭实业发展而救国的目标。他认为,实业和教育是国家富强之大本。
  辛亥革命时期,报刊竞相宣传实业救国,并提出国家振兴实业的基本思路:改良各级各类行政机关、调整和统一度量货币、疏通货物流通渠道、收集才智之民归实业界、制定特别保护奖励法规。并提出要扩大出口贸易、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等具体办法,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业救国主张。
  五四运动前后,实业救国论盛行不衰。实业界和开明人士主张大力提倡国货,抵制外国的经济掠夺,维护民族利益。
  他们的共同口号是:振兴实业,挽回利权。他们认为实业救国的核心是发展民族产业,自强救国。
潍县几家龙头
民族企业去向

  华丰机器厂:日寇侵占潍县后强行拆除生产设备,迁址至济南成立历山铁工厂,即济南柴油机厂前身。解放后又在潍坊原厂址恢复生产,名称先后是华丰机器厂、潍坊发动机厂、潍坊华丰机器厂。今为潍柴华丰动力有限公司。
  聚祥永织布厂:1956年参加公私合营,后演化为潍坊床单厂。
  裕鲁颜料股份有限公司:解放后更名为潍坊化工厂。今为潍坊亚星集团有限公司。
  大华染织工厂、信丰染印公司:解放后同为公私合营潍坊信丰染厂。后来曾用名称潍坊染厂、潍坊印染厂。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