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广而告之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潍县开埠后,在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中,众多工商业实体想要最大可能地获取利润,除了及时了解和掌握市场行情和需求、推销自我、把握商机稳准狠以外,还要有商品买卖的成交次数和成交量为支撑才能实现。成交次数和成交量取决于顾客的选择和顾客的数量。于是,众多工商业实体便使出浑身的解数,掌握市场信息、了解顾客需求、揣摩顾客心理、引导顾客消费、满足顾客需求、培植老主顾群体,在做成每一笔买卖上下功夫。因而当时,只要是顾客,都能够实实在在地享受着“商家衣食父母”的良好感觉。 推销自我,逐步扩大知名度 惠东大药房是潍县当时规模最大的西药营销实体。1920年开业之初,惠东大药房主要经销阿司匹林、山道年等多种西药药品及西医医疗器械。当时,西医西药是新事物,市民群众不了解、不认知,惠东大药房便注重利用各种形式推销自我,扩大药房的信誉和知名度。逢集日,药房邀请市面上见多识广的经纪人群体到药店做客、吃饭,向他们介绍西医西药的特点和疗效,请他们帮助更多的人认知这个新事物。 另外,他们还在各主要街道的显著位置和城墙上涂写广告,通过报纸媒体发布广告,请外地大印刷厂商印制彩色广告在城内张贴,并委托邮局到农村各地张贴散发。 西医西药逐步得到认知后,惠东大药房也不敢懈怠。它的药品都来自上海、天津等地中外客商开设的大洋行和正规大药房,药品质量有保障。后来自己开药厂,药品质量更是不敢马虎。惠东大药房注重经常搜集顾客对药品效果的反应和对药品的需求信息,并因此而受益匪浅。小儿瘫痪片就是得到西安分号的信息后组织生产的,投放市场后深受欢迎,获利颇丰;抗战爆发前后,药房扩大医用纱布、药棉、绷带等战场伤员急救用品生产,自己得利的同时也支持了抗战,这也是重视信息反馈的结果。 方便购物,培植固定消费群 拥有固定营业场所的各类工商业实体在恪守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传统理念的同时,在推销商品、方便购货业商和顾客方面的做法十分周到。 赊销商品便是在各类工商业实体中十分流行的做法之一,体现出厂商对老主顾群体的关照。大来面粉厂对购买两袋以上面粉或预约购买面粉的顾客都安排勤杂工送货上门,货到取款,一般不赊欠、不让价,但对面食小摊点的业主和老主顾则可以赊欠和让利;点心业商对顾客特别是对大户老主顾的照顾就更周到了。顾客来到点心铺,买完口酥,伙计必问还买不买蛋糕等其他糕点。顾客购买数量较大时,伙计马上帮忙送到家。顾客购买的点心,当天可以退货。丁、郭、陈、张等诸多大户人家,往往受到点心业商赊销的照顾。因为这类人家点心的消费量大,点心业商往往需要打点好他们的账房先生才能将俗称为“点心摺子”的赊销凭证送上。这类人家平时到约定的点心铺消费,持摺享受记账赊销的待遇。点心业商一般每年中秋节和春节到消费量大的大户人家结账,并给账房先生一定的折扣优惠。对于持摺但消费量不算很大的主顾,则一般在春节前结清账目,并送上一宗糕点礼品和下年的“点心摺子”。这样,这些老主顾便可能享受到年初消费、年底结账的优惠。 线庄对棉纱不拆包零售,而个体织布业户因本小利薄,不能一次就购买一整件棉纱,于是棉纱零售商——线贩便应运而生。他们从线庄买进整件棉纱后拆包零售,价格却与批发价基本一致,一件棉纱只能挣一个包皮布、四条铁箍、四条竹板等包装材料。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多拉回头主顾,以便养家糊口更有保障一些。农村织布业户大多趁来潍赶集之机卖掉土布,再买棉纱,线贩逢集日出摊都能卖出十件八件棉纱,生意很是兴旺。在东关北下河街洋线市,线贩最多时曾有二十多家。当地有名的蚨聚纱布庄就是做线贩起家,逐步培育主顾群,步步为营,发展到设独资的福聚线庄批发整件棉纱,最后成为批发青岛流入当地棉纱总量25.4%的股份制大商号。 坐落在潍县城东门大街上的福履斋是一家商品齐全、规模不小的百货商店。给福履斋带来更大名声的是店员推销商品、服务顾客的整体素质。主动与上门顾客打招呼表示欢迎后,店员便全神贯注地对顾客察言观色,并迅速而准确地将顾客指出的或说出的商品展示出来。如果暂时无货则介绍同类商品或替代品及其性能和特点;顾客买牙刷,店员顺便介绍牙粉,买毛巾介绍香皂。在周到细致的服务面前,顾客一般不会空手走出福履斋的大门。 与福履斋同街的仝和绸布店信奉“死店活人开”的营销理念。同行各店都有的大路货薄利多销,甚至略赔本出售,仝和绸布店便给人造成价格公道合理的印象。讲究推销技巧。顾客想买红布,但感觉颜色不红时,掌柜的便赶紧顺杆子向上爬,恭维顾客眼光老道,并使眼色让店员到后面仓库拿更红的布来。店员则故意扛来绿色布,遭训斥后再扛来红色布,与绿色布一并摆在柜台上。在绿色布映衬下,红色布格外红。顾客满意了,买卖也成交了。其实,店家只是使了一个小小的障眼法,推销给顾客的是同样的红布。 潍县城市街头巷尾直接就近服务于市民的小杂货铺,鼎盛时期共有60多家。位于东门大街上的田家小铺名声最大。它的名声不仅在于足斤足两、品种繁多齐全、质量实诚,更重要的是它对各类顾客的周到服务聚集了人气、赢得了名声。田家小铺奉行“赚有钱人的钱”,普通市民对一般商品需求多,它就薄利多销;有钱人对特殊和较高档次的商品需求多、要求高,田家小铺在让他们心满意足的同时,要价也高。夜晚前来购物的顾客,回去时可以借用小铺自备的手电筒、小提灯照明。就连熟识的人力车夫到了小铺,即使不买东西,照样可以享受烟茶招待。 为了赢利,不择手段抢商机 在抢抓商机、不断发财方面,独资大商号同祥号在当地无与伦比。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天津德国瑞来公司急于抛售颜料存货回国。同祥号得知后,低价全部收购该公司的颜料,并设立福来祥商号经销。一战期间,因来源断绝,颜料价格急剧上涨十多倍,同祥号发了一笔大财。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潍县爱国学生要求各商号不得买卖日本货物,否则货物充公,还要被罚款。同祥号买通驻军某营长,由该营长派兵押运,我行我素,照样买卖日产的金线和缎子。同祥号同时买通抵制日货运动的有关人员为之通风报信,规避检查。日本产的金线和缎子是绣货的两种重要原料。因为抵制日货,其它绣货庄只能高价向同祥号购买,同祥号大发了一笔国难财。 一户烟叶商因存货积压过多,资金周转不灵,向资金雄厚的同祥号贷款,同祥号拒不办理,烟叶商便只好破产。同祥号终于盼到了趁火打劫的机会,便以很低的价格收购那位破产烟叶商的全部烟叶。第二年烟叶欠收,同祥号又发了大财。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