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潍坊两会特别报道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潍坊两会特别报道

第03版
潍坊两会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超15%
2013年01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超15%
  2012年10月27日,参观者在富华国际展览中心的蓝黄“两区”建设成果展参观。(资料图片)



◎我市较好完成了2012年各项目标任务 ◎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16亿元
  2012年是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一年。一年来,市政府在中共潍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市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2012年各项目标任务,在建设现代化经济文化强市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坚实步伐。刘曙光市长在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这样表示:预计(下同)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16亿元,增长10.6%。实际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6.1亿元,增长2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6019元和12053元,分别增长15.6%和15.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1.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2‰。
  保运行促发展
实施过亿项目1365个

  2012年,面对经济增长放缓、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我市及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保运行、促发展,经济逐渐企稳回升、持续向好。地区生产总值季度增长保持在9.1%至12%。
  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90亿元,增长4.5%。粮食总产达到547.7万吨,实现“十连增”。工业增加值增长13.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737亿元,增长14.5%,成为省内第三个过万亿的城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450亿元,增长10%。
  我市把扩大科学投入作为保增长的关键措施,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9亿元,增长22.1%。全市实施过亿元项目1365个,实际完成投资1890亿元。新增金融机构贷款530亿元;共达电声、同大海岛两家企业上市,歌尔声学成功增发,共募集资金29.7亿元;24家企业实现直接债务融资112.7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民间投资达到2200亿元,占全部投资的73.1%。
  积极扩大消费,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7亿元,增长14.9%。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减轻企业负担,优化发展环境,解决发展难题。取消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253项,出口退税、减免税收118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197家和234家,总数分别达到4254家和2605家;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5.9万户。
经济结构优化
引进总部经济机构91家

  2012年,我市抢抓机遇促转型,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先后研究出台了农业、工业、服务业和城市、园区等转型发展配套政策措施,转型发展的任务目标更加明确。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25.6亿元,增长18.8%,先后出台了支持总部经济、中小企业、养老产业等政策措施。三次产业比重由10.1:55.4:34.5调整为9.7:54:36.3,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9%和36%。
  农业方面,我市大力推进农业“转调创”,新增现代农业示范园区345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326家、销售收入过亿元龙头企业19家、优质农产品品牌310个。4个县市成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实施现代种苗产业发展计划,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44个。
  工业方面,以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主导产业集群化为方向,我市着力推进工业转型,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产业链中非加工环节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26.9%、8%和7.75%,分别提高1.9个、1.23个和1.08个百分点。
  我市服务业发展提速、占比提高、结构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1.8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最大涨幅。服务业提供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42.6%,提高4.6个百分点。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422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68.6亿元,分别增长17.2%和22%。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全市开工各类总部基地21个,总投资达35亿元,新引进各类总部机构(分支机构)91家。着力强化科技、质量、金融、人才支撑。实施省级以上重大科技专项148项,获批国家科技计划6项;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90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新组建县域银行分支机构27家、村镇银行2家、小额贷款公司11家。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469名。节能环保取得新进展,万元GDP能耗下降3.7%以上。
出台18条政策
推进蓝黄“两区”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蓝黄“两区”建设,出台了支持滨海区加快发展的18条政策措施,举全市之力加快滨海开发。
  2012年,蓝黄“两区”经贸洽谈会及上海、深圳合作恳谈会成功举办;与科技厅等8个省直部门单位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福田汽车山东多功能汽车厂一期、潍柴大机铸造项目投产,瑞驰汽车首批产品下线,中化弘润石化储备罐区具备储油条件,中海油石化盐化一体化项目具备开工条件,神华国华寿光电厂获批开展前期工作。
  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市落实森达美集团加快潍坊港开发投资计划,多元化办港格局基本形成。潍坊港3个2万吨级泊位全面开工建设,其中1个已具备靠泊条件;至烟台的集装箱航线顺利开通,港口吞吐量突破2000万吨。潍日高速、机场迁建等项目加快推进。
  搭建新的发展平台,总规模20亿元的蓝色产业基金投入运营。齐鲁台湾城列入省级重点,成为海峡两岸合作交流的新平台。
  重点园区加快开发。“一区一园”发展规划上报省政府待批。滨海区“一城四园”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05亿元,总配套面积达到160平方公里。高新区“63513”示范工程顺利推进,10个特色产业园区形成规模,新兴高端产业占比达到66%。综合保税区二期围网具备条件,服务功能进一步显现,进出口额增长162%。寿光(羊口)、昌邑(下营)两个开发区建设加快推进。全市15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增长41.7%和34.3%。11个蓝黄特色园区聚集规模以上企业256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20亿元。
增投入保民生
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

  2012年,民生支出占我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56.1%,提高2.9个百分点。市政府承诺的10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
  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2.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3万人。扶持3530人实现自主创业。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农合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建立了“三无”人员生活救助制度,对城乡低保家庭学生和孤残学生实施高中免费教育,扩大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子女助学范围。新开工各类保障房2.6万套,竣工1.5万套,为200个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户建设了新房。建成普惠性幼儿园396处,配备新型安全校车1767辆,459所农村小学办学条件达到标准化要求。中小学素质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教育督导工作经验被教育部推广,“两基”工作受到国务院表彰。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3185处村卫生室推行了基本药物制度。农村集中供水覆盖人口达到81.8%。新建改造农村公路3227公里。全市所有镇街建成垃圾转运站(设施)。“12343”家政服务网络新建服务网点120处。中心城区180台10吨以下小型燃煤锅炉得到整治改造。深入开展“平安潍坊”建设,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我市取得的其他成就
  ◎全市城镇化率提高1.8个百分点:中心城区综合交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9个专项规划编制完成。鲁台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建成投用,北辰绿洲湿地公园、虞舜公园基本完工,火车站南广场、军埠口、坊茨小镇等片区开发改造扎实推进。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85.6%,6个县市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过20亿元,其中2个过45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过亿元镇街达到30个,比上年增加4个。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全覆盖,我市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的做法在全省推广。
  ◎综合配套改革三年试点任务圆满完成:我市在4个方面30项改革试点取得重要成果。农村信用社银行化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首家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挂牌运营。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进展顺利。医药卫生、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有序推进。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49亿美元,增长5.7%,其中出口110亿美元,增长6%。实际到位市外资金565亿元。
  ◎文化潍坊建设加快推进: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60%的行政村建起文化大院。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总体规划获文化部批准。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9家国有文艺院团完成转企改制。文化产业加速发展,开工建设投资过亿元文化项目146个,完成投资280.6亿元。涌现出沈星、郭庆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模人物。
  ◎政府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意见。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45件、政协委员提案361件。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调查研究,修订完善了市政府工作规则。扎实开展“行政程序年”活动,在全省率先实现行政程序网上运行和在线监控。行政审批效率进一步提高,市级审批事项压减64%,项目审批、企业设立办理时限分别缩短到30天和6天,网上审批办件比例达到60%以上。
文/本报记者 韩镇 花凯
图/本报记者 张驰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