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刘应节(1523—1590),字子和,号白川。他自幼聪颖过人,日记诵数千言,“垂髫补博士弟子”,小小年纪便在当地赢得显赫文名。明朝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乡试获得诗魁,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年仅24岁的刘应节考中进士,两年后被任命为户部广东司主事。一次特殊的使命,使刘应节在仕途上崭露头角。此后,他凭着过人的胆识和骄人的业绩,从中央到地方,一步步晋升为二品大员;之后,又从封疆大吏到中枢要员,历任工、兵、刑三部尚书,刘应节的为官之路可谓一帆风顺。 一次特殊使命,使刘应节在仕途上崭露头角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刘应节在仕途上崭露头角,正因为一次特殊的使命。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统领大军南犯明朝重镇大同,因贿赂严嵩之子严世藩而任宣府、大同总兵的咸宁侯仇鸾惶惧无策,以重金贿赂俺答。俺答遂引兵东去,自古北口入犯,长驱至通州,直抵北京城下。时勤王兵四集,仇鸾也领兵前来。嘉靖皇帝即拜仇鸾为大将军,节制诸路兵马。兵部尚书丁汝夔秉承首辅严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之意,命令诸将不要轻举妄动,不发一矢。于是俺答兵在城外自由焚掠近十日之后退去。此即明代历史上有名的“庚戌之变”。 其间,嘉靖皇帝下诏,要求户部挑选一精干使者,到城外军中慰问。户部大小官员知道城外虏骑充斥,此行极其凶险,皆怕被选派,个个噤若寒蝉。时任户部广东司主事的刘应节挺身而出,毅然请行:“主忧臣辱,独奈何爱死?此臣子授命之秋也。”同僚们都为刘应节此次犒军行动捏了一把汗。刘应节也做了最坏打算,临行告诉亲友:“此去七天不回,请把老母和妻小送还家乡,并转告老母不要悲伤。我手足和头发皆以苘麻为识别标志,勿以血污为异。”颇有一番“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意味。 半夜,刘应节披挂整齐,单骑护车出了京城。在阴森的旷野上,车马行走于乱尸之中,跌跌撞撞,艰难前进。长时间的急行军,人马异常疲渴,找到的水井又填满尸体,只好用水捧取路边水塘中的污水喝。后闻到一股腥味,天亮后发现双手尽赤,才知喝下去的是血水。 行至京城东北的顺义县地界,刘应节遇到了纪功御史邢某。邢御史大惊:“您如何知道大军所在?”刘应节答道:“昼观烟,夜观火,以此指引方向。”邢御史说:“这种办法并不可靠,因为敌人零散骑兵劫掠焚烧时也往往有烟火起。所以要视烟火众多处方可前往。” 依照邢御史的指点,刘应节率领犒军车队到达密云一带,找到了大明军队。这时的仇鸾倚仗皇上的信任,气焰十分嚣张,并未把刘应节这个年纪轻轻的六品小官放在眼里。刘应节却认为,自己是奉旨犒军,身份如同钦差,故当行对等之礼,不肯以下属之礼拜见,因此得罪了仇鸾,但刘应节毫不在意。仇鸾虽耿耿于怀,意欲寻衅报复,但对于一身正气的刘应节最终也是无可奈何。 出色地完成犒师任务后,刘应节回到京城。这时,离他出行之日已有十三天,甚至坊间传言刘应节已经遇难。家中佣人将各种传言告知刘应节夫人王氏,王氏立即严厉制止道:“道路之言,谁知信否?你们只管照顾好老夫人,不要乱说话。”其实王氏自己比谁都担心自己的丈夫,她抱着儿子元功在家中井台上哭泣道:“可怜的孩子,难道真如外间所言,你的父亲为国尽忠,我们娘俩儿也要追随他而去吗?”当看到刘应节归来,家人既惊又喜,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刘应节却徐徐说道:“此事何足惊异?只是城内外数万勤王之兵,饱无所用,不放一箭,任由敌人肆虐,真是令人痛心之至!”强烈的忧国忧政之情,溢于言表。 从中央到地方,一步步晋升为二品大员 刘应节过人的胆略在这一事件中充分展露,他因此受到朝廷的关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刘应节出任河南怀庆知府。不久,因父亲去世,刘应节回潍县老家丁忧。服丧期满,他返回京城,等待朝廷重新任命。这时,正逢严嵩之子严世藩专权,刘应节不肯阿谀逢迎,等待一年多还未能补官。幸有御史耿定向仗义执言,上疏说明刘应节情状,才得以被任命为直隶京师的顺德知府。 刘应节在担任地方郡守期间,以令人瞩目的突出政绩和清廉声誉,再次受到朝廷的重任。先是升任山西按察司副使,又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升任陕西左参政,不久便又提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隆庆元年(1567年),刘应节被任命为河南巡抚,当年又调任直隶京师的顺天巡抚。在巡抚河南、顺天期间,刘应节以果敢的举措和斐然的政声,赢得朝廷一片赞誉,并在短短几年内训练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精兵,在抗击鞑靼的战争中屡立奇功。 隆庆四年(1570年)七月,刘应节因任正四品官员期满,且业绩卓著,晋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虽仍旧巡抚顺天,但已成为官阶正三品的高级官员。十月,升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取代已升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的名将谭纶,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虽官位品级仍为正三品,却已成为总督一方数镇军政要务的封疆大吏。是时,刘应节年仅47岁。 因治理有方,战功卓著,刘应节于万历元年(1573年)七月升任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虽仍任蓟辽总督,但官阶升至正二品。
从封疆大吏到中枢要员,历任工、兵、刑三部尚书 自嘉靖三十四年出任河南怀庆府知府,刘应节已任地方郡守、督抚等职近20年。朝廷虑及刘应节在地方任职时间已长,业绩卓著,但颠沛辛劳且年纪渐长,便决定将之调回中央机构工作。万历二年(1574年)秋,朝廷任命刘应节为南京工部尚书。为充分发挥他的军事指挥才能,次年又改任为京营兵部尚书,负责京师防御卫戍事宜。 万历五年(1577年),刘应节又一次获得朝廷重用,出任刑部尚书,成为当时张居正内阁的重要成员。但是他与张居正的关系并不融洽,后来又得罪了万历皇帝身边的大太监冯保,被人以“与云南参政罗汝芳出郭谈禅”之名弹劾,遂上书求归,于当年秋辞官回到家乡。其时,刘应节年仅54岁。 刘应节致仕还乡十几年,有关部门推荐他重新出山任职的奏章多达十二道,万历皇帝也拟再任他为南京工部尚书,刘应节皆坚辞不就。万历十八年(1590年),刘应节在家乡去世。消息上报到朝廷,皇上下旨追赠他为太子少保,并于次年派遣使者前往祭奠。御史陈登云是万历五年进士,家乡即为刘应节曾任知府的直隶顺德府,对刘应节为政之清正廉洁了解颇深,故听说刘应节去世后立即上疏,呼吁应为刘应节赐予谥号,但没能如愿。 刘应节去世后,曾任万历朝礼部尚书的山东临朐人冯琦为刘应节撰写了《明故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刑部尚书白川刘公暨配王夫人行状》,洋洋四千余言,收于传世的冯琦所著《宗伯集》中,为我们全面了解和研究刘应节生平事迹,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