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明代万历版《顺德府志》记载:明代嘉靖年间,当时的顺德知府刘应节调任井陉兵备副使一职,顺德百姓在送别他时,“无论男女老少,皆泣下声震天壤。”并称赞他“我朝开郡以来,守顺德者当为第一”。其实不只是在顺德,考诸刘应节为宦生涯,无论是在户部郎署,还是出任地方郡守、督抚,都以其勤于政事、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鲜明风格,赢得了一片赞誉之声。也正因为此,晚年的刘应节得罪了当朝权贵冯宝、张居正,从此仕途不再平坦。看透了官场黑暗的刘应节只得上疏朝廷,要求辞官回乡。 两任知府,成为“京师所传第一太守” 在户部主事任上,刘应节恪尽职守,业绩超卓,在朝廷组织的三年政绩考核中,赢得“课最”佳绩,先后迁升为户部员外郎、郎中等职。当时正值对西北用兵,转运粮饷事务繁忙,刘应节协助户部尚书处理有关事宜,纤细备至,有条不紊。嘉靖三十年(1551年),他受命赴清江浦榷税,“厘夙蠹,清奇羡”,获得盈余资金全部充为公费。督漕御史骆某闻知,十分赞赏,他看到刘应节的衙署十分简陋,感叹道:“刘公竟然如此廉洁!”立即“发漕羡百金佐工费”,用于衙署的修缮翻新。刘应节接受这笔修缮费用后便存入府库,却并未使用,直至他离任之日尚封存完好。第二年,宣府、大同一带闹饥荒,刘应节奉命前去赈灾,“军民更生者数万”。 出任怀庆知府伊始,刘应节便推行“缓征敛,均徭役”的治理方针,大力减轻百姓负担。当年秋天,沁水决口,洪水浸城,刘应节冒雨率众补葺,使城池得以保全。这一年,刘应节父亲去世,他返回潍县老家丁忧,当地百姓感于刘应节的恩德而为之立祠祭祀。 出任顺德知府三年间,是刘应节仕宦生涯中的一个辉煌时期。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地处当时的南北交通要冲,“轮蹄交错,供亿浩穰”,各种工役琐碎繁多,百姓苦不堪言。刘应节到任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省浮费,革侵冒,均里甲”,使得百姓负担得以迅速减轻,风气为之一新。当年正逢顺德一带大旱,百姓陷于饥荒苦难之中,刘应节施行宋代富弼任职青州时创造之煮粥法,使成千上万的灾民得到救济。第二年再次出现旱情的时候,刘应节按当时通行做法,虔诚隆重地举办了斋戒祈雨活动。不知是巧合还是刘应节的行动感动了上苍,结果普降喜雨,彻底缓解了旱情。为此,当地百姓建立了一座祷雨神应碑。这件事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刘应节的理政业绩颇得民心。在顺德期间,刘应节还曾开浚达沽诸泉,以其水灌溉农田数千顷,实为功在当时、造福后代之举。 担任顺德知府期间,属下一位官员是当朝吏部尚书的亲戚,但贪赃枉法,劣迹斑斑,刘应节不徇私情,查明罪状后将之逮捕下狱。这种不留情面的做法,使得吏部尚书大为不快,而严世藩正好也因前几年刘应节拒不入贿而怀恨在心,于是便想联手寻隙报复。但吏部尚书看到有关部门上报的公文,发现刘应节治绩突出,官声颇佳,便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在随后朝廷进行的官员政绩考核中,刘应节名列同级官吏第一名。这一年,嘉靖皇帝之子景王去藩国就任,自通县之潞河登船,护行人员从陆路前往,所过之地颇受骚扰,唯独畏惧顺德知府刘应节的清廉之名,纷纷告诫手下:“此京师所传第一太守也,亟去勿扰!”刘应节在当时官场清正名声之盛,可见一斑。 巡抚河南、顺天,军事、政务业绩突出 几年来,父母先后去世,刘应节两次回到山东老家守孝,得以近距离体察民情。他发现山东赋役烦苦,民多亡徙,心中始终记挂此事。河南赴任伊始,刘应节便通知藩司、臬司商讨赋役之法,众人皆称雇役法方便可行,遂下令河南八郡全部施行。不仅如此,他虽然身在河南,仍然没有忘记山东老家赋役烦苦之事,便致书山东巡抚姜廷颐,陈说雇役法之便,姜公欣然采纳刘应节的建议,下令山东六郡施行雇役法。此举造福两省百姓多年。 当时的河南首府开封,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都市,明朝初年还曾被确定为北京。河南北邻京师,为当时之战略要地,但五方杂处,皇室亲王藩国甚多,民间又多无赖强悍之徒,管理难度极大。刘应节迎难而上,大胆进行军事管理改革,对开封三卫的军队重点训练,使所部战斗力迅速提高。 担任顺天巡抚期间,刘应节除大力整顿军备外,还针对当地频繁遭遇水旱蝗灾,及时向朝廷申请免除租税、救济饥贫政策,避免了一大批人饿死。 因功晋升为蓟辽总督后四年间,刘应节除大力加强边防战备,还上疏申请浚通潮、白二河,便利物资运输;申请为河西镇建城,而且“役取诸军,费取诸贾”,丝毫未增加百姓负担;将巡抚河南时施行之雇役法,在蓟辽推行,广受称赞;他恩威并施,招降渤海诸岛中的海匪四千余人,一时传为佳话。
得罪当朝权贵,导致晚年自陈致仕 万历五年(1577年),因正二品期满,刘应节受到皇上赏赐,祖父、父亲获赠尚书封号,祖母、母亲获赠夫人封号,妻子王氏获封为夫人。王氏获封时,正值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太后生日,王夫人获准赴慈宁宫谒见,受赐彩币榼酒。当年,刘应节出任邢部尚书。 刘应节清正刚直的性格曾为他赢得良好声誉,带来亨通官运,但在晚年却为他招来一场大祸。当时,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极得万历帝的宠信,权倾朝野。冯保是直隶深州人,他的家乡正是刘应节任职的顺天、蓟辽治下。可刘应节秉性刚直,任督抚十余年从未借机与冯保有过任何交往,冯保对刘应节颇有看法。 一日,冯保的侄子冯邦宁出行遇上刘应节的车驾,没有依例避让,刘应节怒道:“一中官侄子,不过是一位带俸锦衣,竟敢与大臣争道,真是岂有此理?”于是对冯邦宁怒叱一番,扬长而去。刘应节自认为理直气壮,不想冯保本来就对刘应节有成见,此番侄子冯邦宁更是心生怨恨,于是暗中寻找机会报复。 刘应节任职刑部尚书时,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张居正当时深得万历皇帝和实际掌权的李太后的信任,六部尚书遇事不管大小必请他裁决方敢执行。刘应节却不刻意逢迎,使一贯大权独揽的张居正大为不满。 得罪了冯保和张居正这两位当朝最有权势的人物,不久,便有御史上疏弹劾刘应节,说他“章奏有误,失对上体,且大臣不宜出郭讲学”,罗列罪状数条。 刘应节知道自己今后的仕途不会平坦,而且他对官场的腐败和黑暗早已看透,便上疏检讨自己的过失,要求辞职回归故里。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万历五年九月二十五日,刘应节接到皇上同意他致仕的圣旨。也是这一天,他的妻子王夫人辞世。即便这样,冯保仍不依不饶,借故刘应节违反朝仪,授意鸿胪寺追究责任。鸿胪寺答复是因为负责上朝礼仪的官员失误所致,冯保怒而将两名官员撤职查办。最终,刘应节平安归乡,躲过了冯保的打击报复。 刘应节返回家乡,看到朝廷邸报,便北向叩头,痛苦流涕道:“老臣自为漕郎时,出入虏骑中,戮力塞上十余年,数对大虏。未料最后得罪权贵,若非皇上仁圣,恐不能全身而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