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文武兼济刘应节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世称名将,曾任戚继光上司
2013年01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世称名将,曾任戚继光上司
  缘于明代五位戍边大将名字的雾灵山五将峰,红色圆圈的山峰代表刘应节。
  《潍县志稿》中刘应节巡边图。
  刻有“兵部右侍郎刘应节”的条石。
  戚继光画像。



  河北兴隆境内有一座雾灵山,海拔2118米,是燕山山脉的主峰,距北京仅140公里,与密云县交界。明洪武年间,刘基到此巡视时命名为“雾灵山清凉界”并刻于一巨大花岗岩上。在清凉界碑的对面有五座山峰,名为五将峰。据当地志书称,五将峰的名字缘于明代的五位戍边大将,分别是当时的蓟辽总督刘应节、顺天巡抚杨兆、蓟镇总兵戚继光、兵部副使王一鄂、蓟镇副总兵张臣,五人先后都曾任过蓟辽总督或蓟镇总兵。五位大将居中为首的正是当时职务最高的刘应节。刘应节从嘉靖四十一年备兵井陉,先后担任顺天巡抚、蓟辽总督,取得了辉煌战绩。
与军事结缘,嘉靖四十一年备兵井陉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因政绩考评优异,又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刘应节被擢升为山西按察司副使,备兵今河北井陉,兼辖京城咽喉重镇三关。三关属井陉道自此始,刘应节本人也自此与军事结缘,开始了他文人统兵并取得辉煌战绩的历程。
  刘应节赴任后,发现井陉所部骄悍难治,曾经胁辱主帅,恐吓使者,十分蛮横。他果断抓捕为首的十余人,施以严厉的军法杖刑,并发配塞外,使部队风气立时肃然。次年敌人进犯长城要塞古北口,刘应节率领所部紧急驰援,敌人闻风而逃。此事上奏朝廷后,刘应节受到皇上丰厚的赏赐。
  在河南巡抚任上,刘应节深入调查研究,发现本省主要倚重的开封三卫,军队士马凋耗日益严重。刘应节为此忧心忡忡,一日他率领下属官员登上开封城之夷门,指着黄河说:“河之西侧即为河朔古战场,怎能如此放松战备防御?”基于这种战略眼光,刘应节迅速采取了果敢的举措,调汝南、睢陈诸道之兵六千人,轮流训练,并指定一名都指挥率领,以备突发敌情。另以彰义之兵,别遣一都指挥统领,随时听候兵部调派。不久发生的敌情,便验证了刘应节上述战备措施之高瞻远瞩。时有战报传来,北虏攻破山西石州,刘应节立即尽遣重兵驻扎于边界之上,严阵以待。隆庆元年十月,鞑靼之敌再次进犯京师昌黎等县,烽火达于山西甘泉,顺天巡抚耿随卿指挥作战不利,而且杀害平民虚报战功,被举报后治罪下狱。治军有方的刘应节受命于危难之际,以原官品级巡抚顺天,整饬蓟州边备。

担任顺天巡抚、蓟辽总督,战绩辉煌
  有明一代,退居漠北的金元残余势力伺机南下,成为明代的严重边患。明朝统治者不得不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北部边防线上相继设立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是明朝同蒙古残余势力防御作战的重要战线。因蓟州镇位于京师北邻,天子脚下,陵寝之侧,是维系京城安危的重要屏障,故在明朝诸镇中最为重要。而蓟州周边属夷,侦测我军虚实,暗为北虏服务,情势十分复杂。自“庚戌之变”后,边镇任职的督抚诸臣一旦犯错,重者诛戮,轻者罢官,所以闹得人人慌恐,如履薄冰。
  在这样的复杂情势下上任,刘应节并未畏手畏脚,而是立即采取了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改革措施。首先,他周历所辖防区,召集所部将佐,分析战守利害,商讨加强防御战备的策略。其次,他在深入调研、认真思考的基础上,上疏朝廷,提出六项改革举措:一曰益兵以资战,二曰用车以资守,三曰树木以资险,四曰柜水以资运,五曰定兵食之远图,六曰除边方之宿蠹。以上诸项均得到朝廷的批准。同时,选拔将领,充实兵士,分屯列戍,皆据险隘相联络,以犄角之势互相声援,烽举燧燔,顷刻可达。当时舆论对刘应节蓟州整军之举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庚戌以来无复边防,至是粗备,功比再造焉”。
  隆庆二年(1568年),边塞情报称北敌拥骑兵80万之众,图谋入侵夺取棒槌崖。兵部下令蓟辽总督率中西两路军队保卫京师,顺天巡抚刘应节率军出东路防御。东路即为敌人欲侵犯之处。刘应节接到军令后,即日发兵,行至永平府一带遇到了督饷的兵部侍郎辛公。辛公惊问:“公以数千人当虏八十万众,这与以肉投虎口何异?”刘应节徐徐答道:“军令如山倒。与其死于军法,不如死于疆场。”于是,刘应节率军急行,到达指定地点,严密部署城防事宜,昼夜监视敌军动向,激励慰问全体将士。官兵感奋,同仇敌忾,无不表现出以一当百之高昂斗志。敌军侦查到刘应节部防备严密,终未敢进军,徘徊两月后退兵而去。
  隆庆五年至万历元年(1573年)二三年间,北虏先后侵犯长胜堡、辽阳、义院、铁岭、桃林、长海、中辽河等地,均遭到刘应节所部的沉重打击。刘应节自为督抚以来,先后指挥参与大小战役无数,取得重大胜利几十次,斩获虏首以千计。为此几乎每年都要受到朝廷和皇上的多次赏赐。但刘应节为人低调,每每将战功归于“宗社之灵,将士之力”,从不居功自矜,对于因此而至的晋升、增俸、赏赐,时常上疏辞让,谦谦君子之风传为美谈。

镇守边关,与一代名将戚继光共事
  基于北方边防的严峻形势,几乎与刘应节调任顺天巡抚、整饬蓟州边备同时,戚继光从南方抗倭战场调任蓟镇总兵,兵部同时还调谭纶总督蓟、辽、保定军务,与戚继光共同负责防边。隆庆四年(1570年)秋,谭纶调任兵部左侍郎后,刘应节继任总督,成为时任蓟州镇总兵的戚继光的上司,并有了长达五年的合作。刘应节比戚继光大5岁,他同这位山东老乡相互信任、感情融洽。因二人同心协力,训军有方,屡挫来犯之敌,使俺答不敢轻易犯境。隆庆五年(1571年),俺答归顺明朝,北部几十年的战乱得以平息。
  明自正统以后,重文轻武,武臣地位日低,嘉靖以后更甚。戚继光对此深有感触,他明白,武将如不能得有力文臣大僚扶持帮助,就根本站不住脚,更不用说建功立业了。而在当时文官上司与武将下属不和的现象普遍存在。《明史·戚继光传》记载:“当国大臣徐阶、高拱、张居正先后倚任之。居正尤事与商榷,欲为继光难者,辄徙之去。诸督抚大臣如谭纶、刘应节、梁梦龙辈咸与善,动无掣肘,故继光益发舒。”这里对二人的关系作了明确的描述,可以说若没有刘应节的支持,戚继光的军费开支、士兵招募、军事演练等均无法顺利付诸实施。当然,戚继光有朝中宰辅张居正的支持也是重要原因,但远水不解近渴,刘应节若不放手让戚继光施展才能,抗敌局面不可想象。正是由于有了包括刘应节在内的督抚大臣的积极支持,戚继光才“动无掣肘”,能放手行事,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他镇守蓟门十六年,提出和采取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切实措施,使得边备修饬,一境平安。
  有一件具体事例,可以说明二人合作之融洽。万历元年二月,鞑靼贵族朵颜部董狐狸率兵侵犯喜峰口,被戚继光击败;这年夏天,董狐狸又犯桃林口,战败被捉。戚继光为了感化他,将其放回。可董狐狸贼心不死,不久又纠集数万人马来犯,被戚继光设奇兵大败,董狐狸宗亲长秃被生擒,他只得率亲族300余人,跪在长城口求降,请求释放长秃,并表示永不再犯。戚继光感觉事关重大,便向总督刘应节请示,二人经计议达成共识:汉蒙民族,本是兄弟,只宜释仇,不可集隙,感化朵颜,乃为上计。遂接受董狐狸等投降,释放俘虏,允许像过去一样通贡。后来的事态发展证明,二人的决定是英明的,此举感化之效极大,董狐狸部再也没来进犯。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