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文武兼济刘应节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议开新河,多方受阻业未竟
2013年01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议开新河,多方受阻业未竟
  谷歌地图中的胶莱河位置(图中红线所示)
  胶莱河今貌。
  《潍县志稿》中明神宗谕祭刘应节文。



  刘应节为官三十年,始终对漕运事业给予了密切关注。在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年代,运河是转运物资的重要途径,漕运的畅通关系着国计民生。因此,刘应节在从事政务、军务活动以外,对于开展水路交通、加强漕运事业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尤其是在认真勘察、周密考虑的基础上,力主开通胶莱运河,成为他宦海生涯中的一件大事。只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没有成功,成为刘应节从政生涯中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
关心漕运,通漕密云之议获准
  刘应节任顺天巡抚时,就注意加强当地水运建设,他发现永平西门入海口距离天津只有五百里,具有开通水路漕运的地理优势,只要开通水路,就可将物资从天津运到永平,直接出海。于是他将这一建议上奏朝廷,但是部议认为过于冒险,予以驳回。
  几年后,刘应节到北京城外密云地区的昌平镇视察军务,发现这里的护陵诸军粮食运输困难,补给匮乏。当时密云地区的军粮全靠京师运来,由于河路淤塞,走到一半就要改道陆路,运输非常困难,一年光运输军需就要耗费饷银达到三万多。一边是军队粮食短缺,而另一边由于运输不便,通仓的粟米长期积压在仓中,已经几近朽坏。以前昌平镇的运输额有十八万石,后来减至十四万,密云只得十万,不足的粮食只好通过商运填补缺额,但当地地瘠民贫,依靠商运也不是长久之计。若水路畅通就可一扫困窘,上下便利。
  刘应节观察了周边的河流,他以敏锐的漕运眼光,发现了通漕的可能。密云地区有潮、白二河,由于白河改道流经北京城西,当时距离潮河仅有二百米,若疏通渠道,加固堤坝,合二为一,那么水深河阔,就是一条便利的漕运通道。
  于是他立即上疏请求浚河通漕,这次朝廷支持了他的想法,疏浚了潮、白二河的淤塞地段。密云通漕后,京中的物资可以直接运抵密云,补充了军队的粮食补给,流通了粮仓里的积粮,避免了私商参与军粮转运,一举三得,为朝廷和民间省下的费用不计其数。
陈说利弊,上疏开通胶莱运河
  开凿胶莱运河的想法,自元朝就有,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市),所需的粮食多仰赖南方供应,漕粮运输是维系京都的命脉。元世祖曾计划增加漕运,在山东旧有隋大运河之外新开运河,凿三百余里,起胶西县东陈村海口,西北达胶河,出海仓口,谓之胶莱新河,但后来因为劳费难成而罢。
  到了明朝,南粮北运始终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不断有人提出开通胶莱运河的建议。但是开凿新运河困难重重,朝廷中各种意见始终没有统一,开凿胶莱运河的议题,就在不断的争吵辩论中陷入僵局。
  刘应节担任南京工部尚书后,曾专程赴胶莱河进行了详细的实地勘察,他始终在思考着关于新开漕运的可能性。万历三年(1575年),黄河屡次决口,运河水道填淤,漕运周转不济。这时刘应节会同侍郎徐栻,重新提出了开通胶莱运河的提议。在他上奏朝廷的《议开新河疏》和《新河议》中,阐述了对新开胶莱运河的全盘考虑。
  刘应节设想中的胶莱运河南起胶州的麻湾,利用沽河河道,上溯至高密县境,向西挖一段分水岭接通胶河,北至莱州的海仓口入海,全长约三百余里。他不但详细规划出了新开胶莱运河未来的行经路线,标明了每段河道的里程、宽窄、深浅、水势大小,甚至精确计算了所需人工数量、工时以及所用总费用。
  他认为开凿胶莱运河至少有两大好处,首先旧有运河时常因为黄河泛滥而转运不通,新开胶莱运河可备不时之需;其次,旧有海运要绕过山东半岛,路程遥远,危险重重,有了新运河就能大大缩短运输距离。
  以往反对开挖胶莱运河的人,多提到地形复杂、工程艰难。刘应节主张,此次开通胶莱运河,应分而治之,水浅处深挖,水深处疏浚,崖岸冲溃处修补,充分利用现有深沟水湾,另凿便道避开特别难挖的河段。比如有的河段因为二百多年的壅沙淤塞,早已绝流,便放弃疏浚另开新道;有的河段泛涨汹涌,难于控制,就改道避开水势。入海口潮汐往来,海沙壅塞,他大胆提出了利用潮汐规律,借潮水行船而减轻开挖工费的设想。
  刘应节的奏疏,论事有据,思谋周密,有理有利,具体可行,令人信服。在首辅张居正的大力支持下,万历皇帝也明确表态:“这胶莱运河议,既经行勘,俱为浮议所阻。刘应节等既有所见,不必重勘。就着徐栻改工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会同山东巡抚按官,将开浚事宜一一计处停当,具奏来行”。为了排除反对意见的干扰,万历皇帝特别强调:“再有造言阻挠者,拿来重处”。

阻力重重,工程最终无果而终
  有了皇帝的允准,任命了主办官员,又有主政大臣大力支持,胶莱新河工程按理说应该水到渠成,然而事情显然没有预想中那样顺利,新河工程牵扯广杂,多方利益矛盾交织在一起,形成层层阻碍,终于拖垮了此事。
  首先是山东的老百姓并不买账,民间反对呼声持续高涨,一是运河河道改变后,原来沿河商户的谋生门路就被断开,失去养家糊口的经济来源;二是开凿新河就要从当地抽调大量劳动力,劳役辛苦且不说,还搅乱了当地百姓春种秋收的正常耕作,给百姓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面对民众的反对浪潮,主持此事的徐栻开始心生动摇和犹豫。张居正只好立即给徐栻去信,做好他的思想工作。张居正在信中说:当年大禹治水,开凿龙门时民众不理解,都捡拾瓦砾打他,若没有公正刚断之心,他也不能成就一番不朽伟业。苟安保身的人,会服从了众人的纷纷议论,为国为民的人,会果敢忠诚,坚持己见。你要是真的害怕忤逆了众人的意思不想干了,可以向皇上承认自己当初做错了,退出此事。一番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令徐栻坚定了开河的信念。
  但是山东巡抚李世达面对来自民众的反对之声,终于坐不住了。在筹备开工半年之后,李世达经过深思熟虑上了一道折子,这次他的意见主要有三:一、现在开挖地段绵延二十多里全是坚石,顽硬如铁,开凿困难;二、新河还未打通,张鲁、白、胶三水已细微不堪,若遇大旱必定干涸,山东就断水了;三、即使开河成功也只能挡两岸的沙子,挡不住中流大潮冲击。结论是,元朝人开此河耗费巨大也没有成功,还在史书上留下了笑柄,现在各种困难摆在眼前,现在收手还来得及。
  此番言论一出,当初反对开新河的官员又纷纷跟风上书,张居正只好将胶莱运河工程事项再次交工部集议。此时刘应节已改任京营兵部尚书,新任工部尚书郭朝宾遂“复请停罢,以省劳费”。万历四年(1576年)六月,徐栻被召回京城,胶莱新河工程全部停工。
  刘应节的这项有利于海运和经济发展的规划虽然没能实现,但他的想法得到了后人的肯定。《潍县志稿》中说:“近代水利工程学家为缩短黄、渤两海航程,屡经测量,均认胶莱河有凿运河之必要,不特航海家可免绕道成山角之险,且足以促进文化实业之发展,其有关于国计民生者至巨”。这番话印证了当年刘应节的远见卓识。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