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文武兼济刘应节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造福桑梓,浮烟山麓建书院
2013年01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造福桑梓,浮烟山麓建书院
  修建中的麓台书院规划图。翻拍于《浮烟山与麓台书院》
  麓台遗址远景。邓华 摄
  1953年,从潍县城南原刘氏墓地挖出的刘应节之母合葬墓志铭碑。 邓华 摄



  刘应节回到家乡后,并没有沉溺于自身仕途坎坷的境遇中不能自拔,而是以饱满的热情做了不少造福桑梓的大事,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创办了潍县历史上最早的书院——麓台书院。
  刘应节的书法亦有相当造诣,可称一代名家。民国《潍县志稿》记载,《大修武安英济王庙记》由刘廷锡撰文、刘应节篆额。现存潍坊市博物馆的明故高硕人刘氏合葬墓志铭碑,由王渐撰文、刘应节书写。在长城沿线,其书法题刻亦时有发现。如天津盘山有天门奇险,山势如被神斧劈作两半,直削到地,自上而下立刊刘应节所书字大过人的“天门开”三字,落款为“北海刘应节”。

卖房捐资,回乡修建麓台书院
  虽然以讲学的罪名被罢官,刘应节却对教育情有独钟,归里后以兴学、育人为己任,创办了潍县历史上的第一座书院——麓台书院。
  其实早在罢官之前,刘应节就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亲自创办学校、开展讲学活动。隆庆五年刘应节督镇蓟州时,因边将勇战无方,为储将才以备战事,分别在密云县等三地开设三所武学。刘应节的办学思想与明朝官方科举一体化的武学有所不同,比较注重军事斗争的实际需要,着眼于提高武学生员的军事才干,使军队的战斗力明显提升。
  麓台,位于浮烟山东麓,据说原是汉代宰相公孙弘之墓,经千百年演变形成一个宽阔台阜。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在此读书论经,留下了不少遗址遗迹。刘应节幼时曾读书于麓台,归里后为了教育后人,他卖掉城里的房子,出资修建麓台书院。他将原在山下的修贞观迁至山腰,开凿出广阔平地,与同样辞官归里的好友、原礼部主事高桂(今潍城区麓台村人)共同策划,建成了麓台书院。刘应节还聘请不少名人学士前来任教,他也亲自授课讲学,十几年间培育英才无数。冯琦在《刘应节行状》中写道:“公既家居,好引掖后进,建麓台书院,群郡邑之秀,亲课督之,今潍州荐绅彬彬,后先相望,大都皆公门下士。”对刘应节晚年回乡创办麓台书院给予了高度评价。
  麓台书院的创建,大大提高了潍县的教育水平。潍县科第彬彬称盛,实始于此。刘应节创办麓台书院,体现了他作为文武兼济的一代名将巨卿素来重视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也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全国书院蓬勃发展的时代潮流。

成效显著,涌现大批儒林名士
  麓台书院的创建,不仅在当时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清乾隆初年,潍县韩梦周、昌乐阎循观等优秀青年学子先后到麓台攻读,以后来此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建成南屋十间,东屋三间,西屋两间,再加上附近佛道寺庙的空房,共计可容百余人,形成一处颇具规模的教育场所。清乾隆二十五年,韩梦周自来安县罢官回潍,又与阎循观、阎循中、阎学尹、刘以贵等学者讲学麓台,吸引了莱州、诸城、高密等地的学子慕名而来。身居幽静处所,摒绝社会应酬,专心致志读书而一举成名的人才很多,培养出了如高守训、刘鸿翱、陈官俊等一大批学者名士。那时,朝廷派出的学使以及山东学政也时常来麓台视学选贤,麓台书院成为著名的山左文化中心和潍县文风发祥地。
  刘应节创办的麓台书院及后继者的发扬光大之举,培养出无数的儒林名士,对明清时期潍县文化的繁荣昌盛起了重要作用。民国《潍县志稿》曾从纵向和横向对潍县科目盛况作过总结,从纵向看,明代潍县书院建立前,举人、进士分别为51名、10名,年均分别为0.2名、0.05名,而书院建立后举人、进士分别为32名、18名,年均分别为0.5名、0.3名;清代书院建立前举人、进士数为37名、12名,年均分别为0.4名、0.1名;建立后举人、进士数分别为261名、66名,年均分别为1.5名、0.4名。从横向看,明代潍县举人、进士数量在莱州府所属七州县中均居第三位,而清代潍县举人、进士数量稳居各州县首位。另据《潍县志稿·艺文志》载,截至元代,潍县可考的著作仅28部,明代前期只有3部,到了明代后期就增加到43部,清代则多达456部。潍县科举人才的兴盛和著书立说的繁荣均始于明末,这种时间上的同步应非巧合。
  如今的浮烟山麓台又成了文化教育的传承地,潍坊医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和山东工业技师学院等大专院校先后落户浮烟山麓台周边。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为充分挖掘和弘扬潍坊历史文化资源,正在规划恢复重建麓台书院。届时,浮烟山与重建的麓台书院必将形成“院以山名,山因院盛”的可喜局面。
周贫济困,一贯热心宗族事务
  无论是为官在外,还是辞官归里,刘应节始终热心于家乡和宗族戚党事务,所得禄赐大半用以周贫济困,所以仕宦三四十年却家无饶资。
  刘应节之妻王夫人,亦躬亲节俭,操持家政,虽然家境渐趋富贵,仍旧粗衣淡饭以为常事,至于帮助刘应节施予,则不惜脱簪解佩。刘应节长兄早逝,遗孤自幼失明,刘应节视如己出,精心抚养,连后来分配家产也跟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同族兄弟有不善于经营而家贫者,刘应节慷慨赠与钱财、土地,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刘应节祖母李氏去世已经多年,其族属流离失所,有三位居于安丘者,刘应节与夫人得知后,千方百计帮他们解决生计困难。
  晚年回乡期间,刘应节经常乘布车出行,或徒步田间,不管是遇到乡间父老还是年轻学子,都不以高官或先生身份自居,平易近人,蔼然可亲。
  山东东部登、莱、青三郡因处盐碱地带,原来一直不承担朝廷分派的养马之役,当时有买马使者却对此有异议,认为可以分派半数养马指标,三郡之人甚为担忧。刘应节为家乡父老的利益挺身而出,亲自草拟奏疏,并指点乡人委托在京熟人代为呼吁,终于叫停这一本拟实行的不合理政策。

才华横溢,妙文华章流传于世
  刘应节不仅为官清正,善于作战,提出并撰写了许多具有远见卓识、雄才大略的奏议章疏;还以其横溢文才,写下许多妙文华章。多年宦海生涯中,刘应节写下许多指陈时政的佳作,主要有《蓟门奏议》八卷、《沿边军筹》九卷、《边关通志》若干卷,另有《白川文集》二十四卷。冯琦在《刘应节行状》里称,以上著作均“存于家”,可惜大多没有流传下来。据了解,国家图书馆藏有刘应节所著明万历刻本《白川刘公奏议》,此书或即上文所称之《蓟门奏议》。另外,刘应节的著述在《明实录》等文献中亦有片断收录。
  刘应节对家乡潍县感情很深,无论是在外为官,还是致仕归乡,均应邀写下大量的序记表传之类文章,仅潍县地方志书可以检阅到的就有明万历《潍县志》序、《三教堂记》、《重修东岳天齐庙记》、《修筑通利桥记》、《明处士一泉宋公墓表》、《魏烈女传》、《赠韩鉴奏免东郡养马序》等。刘应节诗作除前文所引二首外,笔者尚于地方志书或网络发现《雨中登麓台》、《谒韩信祠》、《题西岩》、《登太子岩未及顶》、《再登太子岩》等五首,均文采斐然,质量上佳。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