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文武兼济刘应节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诗书继世,名满潍州一望族
2013年01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书继世,名满潍州一望族
  刘应节十六世孙刘振德向作者展示其自撰的《刘氏始祖至十二世简介》。刘磊 摄
  刘应节墓碑。刘磊 摄
  《刘氏家乘》封面。



  刘应节出身虽非世宦之家,但刘氏家族在当地也算得名门望族,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熏陶和文化教育。考察刘应节的先祖与后人,对于深刻了解刘应节的品格与才能的养成以及他对家乡的影响大有裨益。据《刘氏家乘》记载,刘应节家族诗书继世,文风绵长,至清末计出进士、举人十几名,廪生、庠生不可胜数。近几十年来,从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有数十人,光是研究生就有十几人。去年3月份,在刘氏后人刘洪江带动下,共有350多人捐款6.2万余元为刘应节制立新碑。

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
  据《刘氏家乘》载,刘应节的先祖为辽东咸平人,属宋金对峙时的金国属地,金末曾任昭信校尉,后人呼之“刘昭信”。刘昭信之孙刘佺“从母完颜夫人(金国女真族人)渡河依外家来潍州,曾任潍州常平仓使”,从此在潍定居。刘应节乃刘佺之八世孙。这位刘应节家族潍县始祖,是汉人与女真人的后代,刘应节的家族史可谓我国民族大融合历史的又一个典型例证。
  刘应节的父亲刘润,“虽隐于农商,而雅好史籍,尤精星数”,潍县地方官倚为智囊团成员,而且直方重义,好施予,“周恤戚族孤贫者必以厚”,在当地声望卓著。刘应节的母亲韩氏,是潍县处士韩璋之女,慈仁俭素,遇事刚断,有丈夫之风。刘应节进士及第后,其母谆谆告诫:“尔毋懈于官,务守尔贞,无以家为虑。彼营营而败者,可鉴也。”刘应节为官三十年,“野无腴亩,居无华榱”,跟谨受母训有着极大的关系。
书香门第名满潍州继世长
  刘应节在潍县教育上的贡献,不仅在于创办了麓台书院,还在于奠定了刘氏家族重视教育的家族传统,造就了一个明清时期在潍县文化教育史上颇有影响的书香门第。《潍县志》和《潍县志稿》中入选的刘应节家族成员有十余人之多。
  清乾隆年间潍县学者韩梦周咏贤诗《司寇刘公应节(字子和,明刑部尚书,抚边有大略)》赞曰:“潍州产豪俊,未若刘公殊。抚民多异政,安边饶良图。古人经济才,斯人邈难俱。荐剡及邢戚,天狼陨弯弧。鹏运志万里,鷽鸠抢枋榆。钦此赫赫名,鄙哉小丈夫。”
  应节长子元功,少随从习边务,万历丙子举人,任完县知县;次子元勋,早年补博士弟子员,后为荫生,“精右军书法,笔端变动,见者惊犹鬼神,为文顷刻挥洒数千言。”其孙辛生,“博览群书,一目十行俱下,经史子集靡不淹贯”,“万历庚子闱中荐元,因本房同考官为乙榜广文,主司轻之,以故不得中,乙卯应正贡。”辛生子凤毛,以祖荫入监,国子监祭酒课试拔置第一,期满选广西桂林府通判。后因拒贪官索贿而被劾罢官。归里后,致力于学术研究和家乡的教育事业。
  风毛子长子炲,邑诸生,“赋性严正,有机智有卓识”。崇祯十五年清兵攻潍县城时,曾协助邑令周亮工守城。凤毛次子芳声,生而颖异,读书过目不忘。因感时世动荡,遂弃文从武。潍令、莱守、提学三试皆冠军,壬午乡试解元。壬午之变,守卫南城。后闻福王朱由崧南渡,从之抗清,捐躯沙场。
  炲子以贵,康熙二十一年进士,官广西苍梧县知县,调武缘署思恩府事。为革除地方陋习,“营茶山书院,以诗书为教”,“公余辄亲往指授,士咸感奋。由是文教振兴,获隽者甚众。”年四十告归,“杜门著述。于十三经注疏外,旁搜一百四十余家,而考其异同,辨其得失,易有析疑二十卷,古本周易十六卷,尚书以下皆有集解,各若干卷。”又著有初学正鹄等多部著作,为当时著名学者。韩梦周赋诗赞曰:“本朝经学昌,我爱方与李。大易辟洪濛,遗经究终始。沧岚刘先生,著述亦以侈。汉宋何纷纶,二一抉糠秕。制义虽小技,卅年执牛耳。至今求遗稿,犹贵洛阳纸。”以贵子体仁,县学生;复仁,甲辰举人,官至四川汉州直隶州同知。
  据《刘氏家乘》记载,刘应节家族诗书继世,文风绵长,至清末计出进士、举人十几名,廪生、庠生不可胜数。近几十年来,从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有数十人,光是研究生就有近十人。
遗迹记载丰富 但多已不可寻
  翻检《潍县志》和《潍县志稿》等有关史料便不难发现,民国以前的潍县城,曾留下与刘应节相关的遗迹甚多。刘应节的宅居,在潍县城内西门大街道北九曲巷西(刘氏家族原居于潍县城,明末清初迁居今浮烟山阳刘家庄子村);他和刘以贵的墓,在潍县城区西南关外(刘应节墓后来迁至刘家庄子村);潍县城内与刘应节相关的牌坊共有五座之多,分别是为他建的总督坊、大司寇坊、敕建佳城坊和三世尚书坊,以及为他父亲建的诰赠坊;郑板桥曾与郭家兄弟唱和其间、共赏修竹的郭家园,最早也是刘应节的园子,原称南园,明嘉靖年间刘应节修建,天启年间归当朝吏部尚书、潍县人郭尚友;潍县许多庙宇坛社,也曾留下刘应节撰写的题记、碑额。
  今天的刘家庄子人,九成以上是刘应节的后裔,多达1200余口。据刘应节13世孙刘洪江介绍,关于刘应节的遗迹、遗物现已多不可寻,如万历皇帝为刘应节夫人寿诞御笔亲题的“一品诰命夫人”匾额、戚继光陪同巡视长城的“刘应节略边图”等均毁于文革期间,只有一块刘应节之母的墓志铭碑和一方写有“兵部右侍郎刘应节”的条石尚在村中存放,向后人们诉说着先人刘公的辉煌业绩。
  1966年秋,刘应节之墓自潍县城南迁到刘家庄子东侧明宗山下,当时没有重新立碑。从去年3月份,在刘洪江带动下,刘应节后人共有350多人捐款6.2万余元制立新碑,并于11月11日举行了竣工典礼。碑之正面刻着“明太子少保刑部尚书刘公讳应节暨配诰封夫人王氏(孙氏樊氏)之墓”字样;背面刻着万历皇帝追赠刘应节为太子少保的圣旨全文和他历任的职务。

后人引以为豪 美名流传家乡
  在刘应节的家乡,有很多关于刘应节的传说。比如,刘应节去世前,白狼河枯竭三年,去世之日风雨昼晦,乡间人纷纷说这是世上贤人引发的上天感应。
  再如,浮烟山刘家庄子附近有奇怪的气候现象,就是似乎从未遭遇到雹灾,据说与刘应节有关。刘应节考取进士前,其不凡文才就受到一个范姓乡绅欣赏。有一天,刘应节到范乡绅家赴宴,席间看到一个仆人身穿粗衣,目含眼泪,最令人诧异的是嘴上带着像牲口一样的嚼子。乡绅解释道,因见他经常偷吃,无奈之下才给他戴上牲口嚼子。刘应节于是给这个仆人求情,说今天是老太爷的大寿之日,就赏这个仆人一口饭吃,把他的嚼子除掉吧。乡绅答应了刘应节的请求。仆人跪拜言谢,告辞而去。原来这个仆人竟是天上的雹神,他记着刘应节的恩情,每逢下冰雹时,就绕过浮烟山一带,尤其是刘家庄子村,这里便再没有受到冰雹之灾害。
  民国《潍县志稿》中还记载了一则与刘应节去世有关的佚闻。刘应节晚年,其妻王夫人曾为他购置两位侍妾孙氏、樊氏。刘应节去世后,两人便发誓要为夫君殉葬。等到皇上谕祭文书一到,两人欢喜相谓:“我公其不朽乎,惟从死亦且不朽。”于是二人皆自缢而死。书中还附有万历进士、山东禹城人刘士骥为此事撰写的一首七律《挽大司寇刘白川孙樊二烈姬》。冯琦在《刘应节行状》中也记录了此事,但他同时对事件的真实性提出了些许怀疑。时至今日,这件事对于我们来说更是一个谜。  
  本文写作时参考了刘督宽先生著《刘应节与胶莱运河事》、田永德先生著《潍县书院考述》,谨致谢意。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作者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