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郊养殖业让位城市发展,张氏街道狐狸养殖户开始搬往远离中心城区的新基地 近日,环保部、农业部联合印发《全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重点治理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污染严重的养殖密集区域,力争到2015年,基本解决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等。我市作为全国最大的狐狸养殖基地,有不少家庭因此致富(详见本报2012年11月25日A3-A5版)。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原本处于郊区的经济区张氏街道养殖区已被纳入城市,养殖户们让位城市发展,逐步将20万只狐狸搬到远离市区的潍坊滨城养殖基地。 新家环境 空气好噪音小,狐狸舒坦 1月18日上午,经济区张氏街道各村的狐狸养殖户们,一同乘车前往位于寒亭区固堤街道的潍坊滨城养殖基地,体验狐狸搬到新家的情况。虽然滨城养殖基地远离城区,但因为北海路交通条件非常便利,开车半个小时便到达了目的地。记者发现,78路公交车正好连通张氏街道与滨城养殖基地,养殖户往返住处和基地十分方便。 来到潍坊滨城养殖基地,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白色板房,板房内仅生着一个小炉子就十分暖和,有时室温能达到25℃。养殖户院子里的一个个养殖棚干净整齐,钢丝编织的笼架在院子和养殖棚里有序地排列开来。笼内,一只只狐狸披着厚厚的绒毛悠闲自得,懒懒地晒着太阳。对于这个新家,用不少养殖户的话来说就是:“狐狸住得舒心,我们住得放心。” 记者注意到,这里的天空湛蓝空气清新,旁边的小河虽然已经结冰,但依然能看出河水特别清澈。“养殖场旁边的河里有很多鱼,开春后,我们就可以捕新鲜的鱼喂狐狸了。”刚搬到滨城养殖基地的67岁养殖户李家富告诉记者,他养狐狸已经十个年头了。从张氏街道店子村搬到新家已经一个月了,他的养殖厂面积从过去的2亩扩大到现在的3亩,养殖面积大了,狐狸之间的距离大了,就能有效地减少瘟病。 李家富说,除了瘟病,狐狸最怕的就是突然的噪音惊吓了。尤其是每年春节前后至7月份的这段时间,是狐狸的受孕期和怀崽期,这时如果遇到突然的噪音等惊吓,很容易导致狐狸流产,或者会使母狐狸咬死小狐狸。他就曾因规模小、狐狸生活空间太窄,导致刚出生的小幼崽死了几十只。而新家远离市区,车辆少空气质量好,加上没以前那么多噪音了,因此小狐狸们都十分健康。 板房很暖和,养殖户满意 “搬到新家后,我们的居住条件也提高了。现在我们住的板房特别暖和,保温效果相当好。”李家富高兴地说,他家里只生着一个小炉子,室温就能达到23℃,在板房里他只穿一件单衣就足够了。而在原先养殖的地方,他生了两个炉子,室温也仅仅只有14℃左右。负责房屋建材的周先生告诉记者,这是因为板房采用了聚苯复合板和岩棉板,这两层材料的结合使得房屋的保温效果极好,且冬暖夏凉,这也给养殖业平添了许多优势。 李家富表示,还没搬过来时,他听人说这里连树木都不长,更不适合养殖狐狸,没想到搬过来后完全不是那样。这里不仅树木茂盛,空气清新,而且养殖狐狸的条件也是十分不错的。“这里的狐狸饲料供应也十分方便,饲料厂每隔5天就来送一次货,也省去了我们到市区购买饲料的麻烦。”李家富说。 在现场,记者见到了潍坊北海冷藏有限公司的刘守成经理。刘守成告诉记者,他们厂的规划已经出来了,等相关手续办下来后就可以搬过来了。他们厂储蓄规模能达到1万吨至1.5万吨,主要储存鸡背、鸭背、小鱼等,建成后能给养殖户提供更好的配套服务。对于新厂址的环境,刘守成也觉得很满意。 原址规划 将成为宜居宜业的居民区 张氏街道狐狸养殖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许多村民都是通过狐狸养殖发家致富,但是狐狸养殖也给附近百姓带来了不少烦恼,张氏街道店子村村民刘其营的家就住在狐狸养殖场旁边,狐狸的叫声和味道扰得他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刘其营告诉记者,他家以南就是一个狐狸养殖场,由于紧挨狐狸养殖场,因此过年或者有个喜庆事,他们连个鞭炮也不能放,害怕吓着狐狸导致狐狸流产,或者会使母狐狸咬死小狐狸。除此之外,养狐狸散发的气味也让他吃饭都吃不香。 “听说这里要进行旧村改造,我希望尽快搬进新楼房。”刘其营说,狐狸养殖场搬到新家后,不仅有利于养殖户,而且该区域环境会好很多,逢年过节还能放个鞭炮,夏天不再有那么大气味,他们也不担心吃饭不香了。 记者从张氏街办了解到,随着城市化的进展,按照潍坊市的整体规划,张氏街道狐狸养殖区域已经纳入了城市管理的范畴之内,按照省市相关文件规定,在该区域内已经不允许再进行狐狸养殖,将规划成居民区,让村民实现上楼居住,由村民变成居民,周边也会打造成宜居宜业的良好生活环境。 记忆·上次大搬家 最早养殖地如今已成城市繁华区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小狐狸们便经历了从奎文大虞到张氏一带的大搬迁。据大虞养殖场负责人谭先生回忆说,当时的狐狸养殖区范围大约是东到文化路,西到虞河路以东,北到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南到福寿东街,那时周围居民稀少。 1月21日,记者来到谭先生所说的区域,发现高楼林立,已经找不到当年狐狸养殖的任何踪迹。该区域内的汇金苑小区保安李先生告诉记者,20多年前,他就在这附近居住,隔很远就能闻到养殖场里的味道。“冬天还好,到了夏天味道太大了。”李先生告诉记者,在他的印象中,养殖场的大体位置就在福寿东街上的舜都花园以及旁边的大虞社区,那时多数人都养貂,后来养狐狸的才越来越多,养殖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最后搬迁也是顺应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后,记者又来到奎文区大虞街道大虞社区,在采访中,不少居民都告诉记者,当时的养殖场确实在大虞社区附近。家住大虞社区的徐女士告诉记者,她对养殖场这段历史非常熟悉。当时,大片养殖的狐狸和貂散发出难闻的气味,时间久了,许多本村的养殖户都早已习惯这种味道,便不觉得有什么异味。但外来人隔老远就能闻到这股味道,有好多养殖户出门坐公交车,车上的人就会捂着鼻子说有一股味,但他们自己确实感觉不到,他们已经久在其中,不闻其臭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