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下午放学后,学生们分为上行和下行两支队伍,沿着山路回家。 |
|

|
|
◎青州杨集管区24个村共一处小学,不少孩子上学得走半小时 ◎因山路崎岖学生分散,配备校车难度大 翻山、过河、爬公路,这是青州山里孩子的真实求学生活。如果不是亲身体验,记者根本无法想象,每天的跋涉过程竟是那般艰难,山里孩子的求学梦是那样珍贵。青州市庙子镇杨集希望小学是杨集管区内24个村中唯一的小学,受当地自然环境影响,不少学生一天要爬4公里山路上学。斗转星移,这里的孩子走了一拨又一拨,永远不变的是孩子们纯真的童年。风风雨雨,崎岖的山路,陪伴着一代代山里娃艰难的跋涉,他们期待着会有所改变…… 因为路远,不少家长亲自来接孩子回家 1月17日下午4时,伴随着一阵阵铃声的响起,青州市庙子镇杨集希望小学的学生纷纷走出教室,在学校教学楼前的空地上迅速排列整齐。在值班老师每天都会进行的路上安全叮嘱后,学生们走出了校门。因为山里天黑得早,学校课时也结束得早,为的是学生们回家路上的安全有保障。59名孩子走出校门后分作南北两队,一队沿县道山路继续下行,一队上行。 杨集希望小学通往三角地村和唐庄村的县道只有5米宽,道路一侧是陡峭的山壁,一侧是深约10米的河堤。过往的机动车虽比不上城里的多,但只要有车在这狭窄的路面上驶过,就让人不得不为这些孩子捏把汗。 每天下午3时30分,校门口会准时站满了前来接孩子的家长。还有近一半的孩子没有家长接,但这些孩子并不孤独,因为总会有几位热心的家长悄悄地跟在队伍后面。家长们话不多,眼睛一刻也不敢离开孩子。在近半个小时的路途中,听到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看车、路滑、小心石头”。话语虽然简单,但每一句都饱含关切,对他们来说,孩子们的安全胜过一切。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看上去年龄超过50岁的家长告诉记者,他跟的这一队学生,主要住在三角地村和唐庄村。“山里人虽然穷,但是在接孩子的问题上都不敢马虎。县道上车多,路段又危险,必须要有大人看管。现在这个季节还好些,要是到了雨季,山上随时都会滚下石块来。”这位家长说,两个村的家长达成了一种默契,不管谁来接自家的孩子,都要护送这些孩子到各自的村头。每天除了他们这些家长外,还有一些家庭条件稍好些的家长会开车来接,一般都是拉上几个同村的孩子,为的就是让孩子们少走点路,好早点回家休息。
地处偏僻,学校虽撤并学生仍越来越少 杨集希望小学坐落在青州市西南山区的三角地村南首,位于青州、淄川交界的庙子镇杨集管区,周围是海拔七八百米的崇山峻岭。 庙子镇教管办主任刘伟海介绍说,杨集管区面积达80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登记常住人口七千余人,以前村村有小学,后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常住人口下降到两千多人。有四五个村甚至不到十户居民,学生也就越来越少。2002年,庙子镇教管办实行“撤点并校”,将镇上的4所初中和20多所小学合并为1所初中和5处小学。就这样,杨集管区内的学校全部被撤并到了杨集希望小学。“按照规划,包括杨集希望小学在内,这24个村的所有学校都是要被撤并到镇上的七庄小学。”刘伟海说,考虑到村庄离镇上太远,所以将杨集希望小学保留了下来。 据杨集希望小学新任校长朱玉富介绍,自己去年调到该校任校长,目前学校一至六年级共有59名学生,各年级学生人数从三五名到十余名不等。有9名教师承担授课任务,老师年龄大的55岁,小的44岁,基本都是家在外地,自己孤身一人在学校授课,虽然个人生活很艰苦,但为了在校的学生,他们都选择了留守和奉献。镇教管办对学校的软硬件建设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前段时间投入了30万元新建了多功能教室,用以改善孩子们做实验的难题。 说起为孩子们配校车的事,朱玉富一脸无奈地说:“由于学生居住得非常分散,加上山路崎岖,校车接送学生难度很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