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州杨集管区24个村共一处小学,不少孩子上学得走半小时 ◎因山路崎岖学生分散,配备校车难度大 ◎记者跟访 二年级学生杨传集 为了解决吃水难的问题,多年前,地处半山腰的庙子镇杨集村集体搬迁到山下。由于家中贫困,拿不出盖房的钱,杨集希望小学二年级学生杨传集和父亲仍住在山上的老房子中,也是现在杨集村中唯一一户还居住在山上的村民。而山腰间陡峭、布满碎石的羊肠小道也是杨传集每天下山去上学的必经之路。 陡峭山路是每天必经之路 下午放学后,杨传集跟在了上行的放学队伍中,因为是低年级学生,所以他走在队伍的靠后位置。一路上,低年级的学生不时嬉戏打闹,五年级的杨慧慧随时提醒同学们别掉队,注意过往车辆。 跟着放学队伍走了大约10分钟,记者提出替杨传集背一会儿书包,羞涩的孩子使劲摇头说:“不用不用。” 通过交谈记者得知,以前杨集希望小学附近的村庄绝大部分已经从山上迁到了山下,孩子们上学虽然还是主要靠步行,但是已经不需要爬陡峭的山路,而9岁的杨传集和父亲依然住在山上。 20分钟后,队伍中只剩下杨集村的五六名的孩子,那也是放学队伍中的最后一站。几分钟后,杨传集和伙伴们摆了摆手,独自拐进了上山的路,他熟练地在村中狭窄的小巷中左穿右拐。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记者原本以为,跟随杨传集走这近2公里路程不会有任何问题,但刚开始准备上山路,记者就有些气喘吁吁。“累吗?不行咱就歇会。”记者问。杨传集回头看了看记者,用手擦几下额头上的汗摇了摇头,并没有说话。 穿过山脚下的杨集村后,正式进入上山的路。其实上山路都是村民自己开凿的碎石路,有的地方很湿滑,越往上走,山路也越陡峭。山路上的石块已经严重风化,一不小心,原本完好的石块就会被踩碎。十几分钟后,一条向右拐的山路难倒了记者,这条路只有四五十厘米宽,台阶上散着碎石,路边还有雪堆,记者只能一手扶着路面,一边向上攀登,而前方的杨传集不时驻足等待记者。 没有邻居每天回家自己玩 又爬了几个陡坡,记者的双腿已经开始有些发软。“到了,这就是俺家。”顺着杨传集的手指,记者看到了他和父亲居住的房子。半山腰上的一处平地上,三间已经破烂不堪的土坯房,有两间房顶已经塌陷。院子里一只小黄狗在柴火堆中蜷缩着,旁边只有一些木柴和玉米,石磨上也布满了灰尘。 杨传集告诉记者,他和父亲住在中间的那间房子里,父亲还没下班,自己也没有钥匙,只能坐在院子里写作业等着。记者看到,杨传集和父亲住的土坯房非常破旧,窗户都是用几张纸壳糊上的。“晚上睡觉不冷吗?”记者问。“晚上都是俺爹抱着俺睡觉,不冷。”杨传集告诉记者,母亲在自己4岁时患病去世了。 在记者和杨传集交谈的时候,杨集希望小学三年级教师杨万金来到了山上。“今天他爹回不来,我先过来看看孩子,一会儿把他送到山下他叔家。”杨老师告诉记者,杨传集和父亲算是现在村中生活最困难的一家,父亲杨万平精神不太好,现在在山下一家木材厂干体力活,经常加班到很晚,也顾不上孩子。 “他母亲患病的时候,家里的钱都花得差不多了,所以往山下搬迁的时候,他爹没钱到山下盖房子,只能留在了山上,现在吃水还要去山下挑。”杨老师说,长时间和父亲在山上生活,放学后也没有伙伴一起玩耍,使得杨传集性格变得很内向,平常话也很少。 说话间,记者看到杨传集已经在院子的玉米堆里玩的起劲,可能对他来说,山上孤独的生活他已经习惯了。 四年级学生刘奉阳 每天早上6时30分,青州市庙子镇唐庄村10岁的刘奉阳都会准时起床、洗漱、吃早饭。接着,她要花大半个小时徒步爬山上学。刘奉阳是青州市庙子镇杨集希望小学四年级学生。由于学校位于大山深处,路途遥远,四年来她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徒步上学方式。 下午放学,残疾妈妈坚持来接 下午放学后,另一路记者随同刘奉阳沿下行山路一道回家。这队孩子大约有十几人,小的六七岁,大的十二三岁,刘奉阳排在队伍中间。路上,刘奉阳和记者说,虽然早上没人送自己,但下午放学妈妈一般会步行来接自己。妈妈今年46岁,个子不高,因身有残疾,走起路来步伐不协调,有时候看着妈妈一摇一晃地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心里很难受。 正说着,同学孙凤莲指着前方不远处一个瘦小的身影说,那就是刘奉阳的妈妈。记者看到,刘奉阳的妈妈身高不足一米五,很瘦弱。看到有陌生人在刘奉阳的身边,她显得很紧张。记者急忙跟她解释,她才放松下来并与记者说起话来。由于口齿不清,她说的话需要刘奉阳来翻译,大体意思是,孩子上学路远,又是山路,山上时常有石头滚落,每天孩子一早出门她就担心,所以下午她常常要来接孩子。对于母亲的这种做法,刘奉阳好像有些“不满”,嘟着小嘴说,自己都已经是大孩子了,不用母亲再来接送了。 半路上,孙凤莲被骑自行车前来的爷爷接走,其他同学也被陆续赶来的父母接走了,漫长的山路上只剩记者和刘奉阳、刘奉阳的母亲。 由于路边就是十几米深的山涧,记者不停地提醒母女二人不要离路边太近。大概是常年走这条路的原因,她们并没有多少顾忌,前进的速度很快,记者在后面跟着都有些吃力。
家徒四壁,一家人生活很艰辛 大约半个小时后,沿着右侧旁边一条下行山路,穿过一座石桥,来到一个不大的村里,刘奉阳带着记者来到了她家。没有大门,杂乱的石头与庄家秆堆成的院墙,雪后泥泞的院子里摆放了几块石头。 刘奉阳爸爸刘怀发正在院子里的简易炉灶上做饭,锅里炖着大白菜。与爸爸打过招呼后,刘奉阳带记者走进屋里。黑漆漆的墙面贴满了三好学生奖状,整间正屋只有一张矮矮的布满灰尘的饭桌和几把高矮不等的木凳,东侧的卧室里,炕上破旧的被褥没有收拾。 刘奉阳走进卧室,摆上凳子,坐在马扎上开始写作业,天色虽然有些暗,但还是舍不得开灯。当记者提醒她光线暗的时候不开灯看书会影响视力后,刘奉阳才从角落里拿出一盏台灯打开。她说:“爸妈是残疾人,不能像别的家长那样收拾家、照顾我,这么多年来我已经习惯了。”说着这些,她又关上台灯来到院子里帮爸爸看做的饭菜。不一会儿,刘怀发端着饭碗从院外来到屋里,依依呀呀的说些什么。小奉阳翻译道:“爸爸说饭做好了,要你留下来吃饭。”听到这些话,记者眼里的泪花开始打转。 据杨集希望小学朱玉富校长说:“刘奉阳父母是智障残疾人组成的家庭,双方生活能力都很差,目前享受着低保。但奉阳这孩子非常懂事,承担着家里的很多家务活,学习成绩也很好。多年来,学校也尽可能地对她予以照顾。” A6-A7版文/图 本报记者 殷梦 曾庆建 本报见习记者 戴江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