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老潍县,有一些走街串巷为民服务的手艺行当。这些行当形形色色,各有特点。多个行当的老手艺人在潍县的老街深巷中边走边吆喝,为百姓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工作时独特的场景以及音容面貌,在老潍县人的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 在潍县城常见的行当就有以下一些:抢刀磨剪的、换针换线的、锔盆锔锅的、修理风箱的、打铁铸铲的、钉驴蹄子的、赊卖小鸡的等等……
打铁铸铲 从前潍县百姓生活中使用的大部分是铁器,铁刀、铁剪、铁铲子、锨撅、二齿子等等。因此,打铁业在潍县一直很发达。过去潍县沙滩专门有个铁匠市。除了铁匠市,还有一些铁匠流动在县城的街巷中,专给居民住家打制或修理铁制物品。 火炉和铁墩是打铁人必备的东西。打铁时,他们先在街上把火炉支起来,把铁墩子架好,再放好风箱。锻打铁器时先将铁器放在火炉中烧红,然后放在大铁墩上,由师傅掌主锤,伙计握大锤进行锻打。打铁时必须看火色,打到什么程度再淬火为佳,全凭有经验的师傅掌控,早了或晚了都不好,会直接影响到铁器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打铁时必须用大力气,而且都是在高温下干活,所以铁匠们工作时都光着膀子,即便这样干起来还要汗流浃背。干这一行确实挺辛苦的,一般都是穷人家的孩子没有别的活路,才送去跟师傅学干铁匠这一行。 抢刀磨剪 菜刀和剪子是潍县百姓常用的工具。做饭做菜需要菜刀,做衣裁布需要剪子。可以说刀剪是百姓生活须臾不可离的东西。这就催生了抢刀磨剪这一行当。 旧日的潍县市井常有一些抢到磨剪子的。他们肩上扛着一条长板凳在大街上边走边吆喝:“磨剪子了,抢菜刀!”他们扛的长板凳一头高一头低,这低的一头钉有木条固定磨刀砖和磨刀石。粗磨时用磨刀石,细磨用磨头砖。磨刀剪时要用双手把着使劲磨,磨时还要不断淋水,以降低摩擦产生的温度并及时冲掉沫子,期间还要用手不断试试刀刃是否磨锋利。如果刀剪生了锈或太钝了还要用磨刀工具抢一抢。所以叫“磨剪子,抢菜刀”。磨剪子时如果发现剪子的铆钉松了,磨刀人还会用小榔头敲敲紧。抢刀磨剪也是个技术活,有的人几下就可以把刀剪磨得很锋利;有的人越磨越钝,白花了钱。 锔盆锔锅 潍县人生活节俭且善于精打细算,锅碗瓢盆打破了或裂了纹,不舍得买新的,而是修修补补钉上几个钉继续使用。这就有了锔盆锔锅这个行当。 在旧潍县城走街串巷锔盆锔锅的,一般不是本地人,多是章丘、利津鲁西北一带过来的,他们被称为“锢炉子匠”。他们这样吆喝:“锯盆了锔碗,锔锅了锔缸吧!” 锢炉子匠手里拿着一个用竹子和皮条制成的如拉胡琴的弓,弓的弦上绕一个10多厘米长下端镶有金刚钻钻头的细圆轴。然后不紧不慢地来回拉动这细圆轴,在要补的锅盆上钻上一个一个的眼。接着再把一个一个的锔钉(铁的或铜的)钉在一对一对的眼里。最后再在修补处(裂缝处)涂上一种黏性强的瓷膏。于是,这修补活便算告成。 锢炉子匠们白天沿街吆喝揽活,夜晚便住在潍县的一些小客栈里。有些人除了锔盆锔锅外,还做买卖金刚钻的生意。 修理风箱 旧时的潍县百姓是用手工拉风箱吹燃灶膛里的柴火做饭的。风箱的构造是这样的:外形像一只长方形的箱子,上面镶嵌一块拉板。风箱内有两根木杆,头上镶一块方形板子,板子周围绑上鸡毛,以便塞紧风箱。风箱杆的外边一头接上竖把手,风箱底部两头有带“木舌头”的风眼。拉起风箱来便把风鼓进灶内。当风箱板周围的鸡毛把风箱塞得越紧,风箱鼓起的风越大。但使用的时间长了,鸡毛会不断地磨损脱落,这样风箱拉起来就没有风了。因此,风箱使用一段时间后便需要修理,再绑上些鸡毛。 过去,潍县城街上修风箱的不少,他们吆喝的词是:“扎——裹——风箱!”这些“扎裹”风箱的多是周围外乡外县的人。修风箱时需先把风箱顶部的拉板抽下来,再弄出风箱板往上捆绑鸡毛。修风箱的匠人一边修风箱,同时也向居民收购鸡毛。所以,一些百姓人家平常杀了鸡以后便把鸡毛攒着,等来了修风箱的便卖给他们。 换针换线 在过去县城的街道上,经常碰到“换针换线”的,他们挑着一副担子,担子的一头是一个铁笼子似的东西,里面盛着针头线脑、小物件小玩具之类,担子的另一头是一个篓子,里面装着破铺衬、烂棉花等旧物品边走边吆喝:“拿铺衬棉花来,换针换线!”街上的婆婆妈妈听见了,便从家中找一些铺衬棉花或梳下来的头发之类出来,换一些针线回去使用。尤其是一些小孩子,听见换针换线,便也跟着妈妈奶奶出来,叫她们换小玩具玩,像小泥人,小口哨等等。 换针换线的行当实际上是现今收废品的,只是不是用现金收购而是用实物换取。过去,居家的妇道人家不掌权,手里很少有钱,她们舍不得用钱买日常用品,而有了换针换线的,她们可以从家里找些废旧东西就能换取针线之类用,十分方便。 那些换针换线的人,把从居民家中收来的破铺衬烂棉花再卖给有关废品收购站,从中赚钱,以维持生活。其实干这个行当的都是一些穷人。 钉驴蹄子 过去,老潍县的运输工具大多是马车(骡子、驴或牛),驾车的是马驴之辈,它们走起路来同人一样也需要穿鞋。否则,就会把脚给磨坏了。它们的蹄子虽然有一层角质,比人的脚耐磨一些,但是时间长了也受不了。它们的蹄子上必须钉上一块马蹄铁,走起路来咯噔咯噔的响,像人穿了高跟鞋一样。 马蹄铁时间一长也会磨损,这就需要换新的。因此,所谓挂马掌的行当也就应运而生了,挂马掌潍县的土叫法叫做“钉驴蹄子”。 钉驴蹄子(马蹄或骡蹄),即把一块马蹄铁钉到牲口蹄子上,马蹄铁要与牲口蹄子一样大小。马蹄铁上有好几个钉眼,这钉眼里要钉上一寸左右的钉子。一般一个蹄子要钉五颗钉子。钉上新马蹄铁就像人穿上新鞋一样,走起路来既舒服又好看,走起路来咯噔咯噔响,跑起来蹄底下还会冒火花。 但是,钉驴蹄子时牲口不老实,尤其一些烈性马驴。于是钉掌师傅便想了各种办法,或是把牲口的后腿用绳子揽起来,或是在其嘴上弄上口嚼子一类东西让其嘴不好受,使其顾前不顾后,再就是地上打上木桩将牲口四条腿都拴住,使其不能乱动弹。钉铁掌时人把牲口腿弯起来,把蹄铁放在蹄面上,使劲将一颗颗蹄钉钉进去,这既需要技术也需要力气。 赊卖小鸡 春天的时候在潍县城的街道上常有一些赊小鸡的汉子出现。他们肩上挑着一副担子,担子的两头是两个扁平的大箩筐,箩筐的外边有一个盛着小米的容器,箩筐里的是一些刚孵出来不久的小鸡。挑担人边走便吆喝:“赊小鸡了,赊小鸡了!”婉转悠扬的吆喝声回荡在大街小巷,引得大人小孩围拢过来瞧热闹。赊鸡人便放下担子,敞开箩筐上的遮盖物,从一边的容器里取出些小米来喂小鸡。那些婆婆妈妈们便走出家门,纷纷赊上些小鸡回家养着。 赊卖小鸡的汉子大多是一些乡下人,他们从家乡挑着孵化出鸡苗,一路走一路赊卖,直到箩筐里的鸡苗全部卖完才回家。一般不是现钱交易,而是让购买者先赊着喂养,等到了秋天再上门讨鸡钱。而且假若喂养过程中有的小鸡死了,购买者可以不拿钱。这实际上是一种很优惠的推销方法。当然,这中间有个相互信任的问题。乡下人很实在,城里人也守信,所以这赊销买卖,就做得成。 每当赊小鸡的来,街道上便很热闹,大人孩子都出来,尤其是孩子很喜欢看那些叽叽喳喳叫着的毛绒绒的小鸡。有的赊小鸡的还把小鸡染上颜色,红的、黄的、花的等等十分好看,这就更让大人孩子们喜欢。
|
|